基于工程合作供應鏈理論的管理分析4
發表時間:2021-06-25 14:59 一個企業當其擁有無法模仿的獨特資源時,它無疑是具備著市場競爭力的,并且會因此給企業的市場競爭帶來獨特的優勢,這種優勢也是會長時間存在的。但任何一個企業,其資源追根到底是有限的,所以此時需要獲得其他企業的資源,而合理獲得其他企業資源的渠道便是與其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合作使得雙方企業在資源上進行整合,從而發揮資源價值的最大化。 資源能力理論是將企業組織當作一種社會資源進行研究,企業充當了資源的容器,企業往往代表著的是資源的集合體,而兩家企業間合作關系的驅動力不僅僅是因為某個特定環境下對資源的需求,還有對資源價值優化的需求,因為企業間建立合作關系的首要目的便是加強自己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而合作的形式使得兩家企業得到資源與能力兩方面的互補。 建筑工程合作中,工程分包可以被看作總承包商的一種策略,但這也是總承包商對企業的一種界定,也是總承包商將企業內部活動轉移到外部的一種行為表現。總承包商為了將競爭優勢最大化,僅僅只需保留對于競爭優勢最有用的整合管理功能。 對于建立和研究供應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為業主提供服務和滿足業主的要求的建筑產品,這里的建筑產品生產商就是之前所說的供應鏈上的各個節點上的供應商。建筑工程也就是業主提供給總承包商的訂單即建筑產品,但是整個建筑產品建設期間是由業主全程監督完成的,所以每次的建筑產品的建設過程都是一種臨時性的活動,一旦項目完成交付使用后,這條供應鏈上的各個節點的供應商也就解散了,即供應鏈將不復存在,所以建筑產品是一種臨時的一次性的活動。所以研究供應鏈的研究者大多是以建筑工程為基礎來進行研究的。但是既然是臨時的就很難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從供應鏈的角度來分析,就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也無法從臨時性的框架中跳出來。為了為業主提供更好的服務,以總承包商為核心的供應鏈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改進。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因此供應鏈為了實現現代化的需求和精益求精的服務就不得不融入技術將電子信息融入到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以保證高速和有效的建設要求,有了信息化的服務,對于建筑產品的設計和布局也就更加容易展現給業主更好的視覺效果,也可以讓業主一目了然的明白建筑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各個細節問題,既有助于供應鏈為業主提供更好的服務,也有助于顧客對總承包商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由總承包商構成的供應鏈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幾類:用戶驅動性:上面我們討論過建筑工程是整個供應鏈的載體,而建筑工程則是由用戶提供的,所以供應鏈的形成實際上是由用戶驅動的。臨時性、動態性和相對穩定性并存:建筑產品只是一種一段時間內的活動,正是由于建筑工程的存在才會有供應鏈的形成,因此一旦建筑工程完成,供應鏈也就不復存在,這就是供應鏈的臨時性,當然當有下一個建筑工程出現時,就可以重組供應鏈,所以供應鏈也是動態的而且從某方面來說也是相對穩定的存在著,在一次次建筑工程的重組中完成,供應鏈的臨時性,動態性和相對穩定性是并存的。 項目型合同:歸根結底建筑工程是整個供應鏈的載體,一次供應鏈必須具有的特征是項目型合同,因為建筑工程將各個企業聯系到一起并通過簽訂項目合同,一起協調合作達到共贏的目的和獲得最大的利益。供應鏈成員多且結構復雜:一個大的建筑工程會牽扯到關于這個項目相關的各個方面,有可能牽扯到幾十家不同的企業。因此供應鏈的成員大多數都會很多而且結構比較復雜。外部制約性:供應鏈不是很簡單的形成的,它也受到外部條件的影響和制約,比如工程承包之前會進行招標等等,這些外部條件往往會成為供應鏈形成中的制約條件。 供應鏈的核心是總承包商,但是中間企業卻是供應鏈的關鍵,相當于供應鏈實現的關節和樞紐,因此協調好供應鏈中間關系企業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經濟學中的觀點認為沒有競爭就沒有合作,只有出現了良性競爭才會激發人們合作的欲望。合作和競爭自古以來就是相輔相成的,競爭和合作各有各的優勢,競爭能夠充分激發人的潛力,能夠充分發揮市場的效力和能動力。而合作的優勢是能夠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一旦發生風險也可以進行風險共擔,不至于因為風險而錯失機會。因此合作和競爭在供應鏈的中間企業中必須都要做到適度,這樣才能將供應鏈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從而實現利益最優,雙方共贏。供應鏈的建設不同于一般的工業鏈條,尤其是制造業。在制造業供應鏈中,人們普遍研究的是供應商的關系,但是在建筑工程供應鏈中,總分包商的關系是處于核心地位的,只有總分包商的關系清楚,并且管理好每一個節點的分包商,才能將整個建設供應鏈達到最好狀態,以實現用戶所要達到的需求和想法,才能為用戶更好的服務。所以說總分包商的關系在建筑工程供應鏈中處于核心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