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企業建筑資質的若干矛盾與資質改革21
發表時間:2021-03-01 09:34 建筑業企業資質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經建筑市場認可,建筑業企業具備的由其內部各因素相互作用而決定的實施特定工程建設活動的能力或資格。根據這種能力或資格涉及領域的不同,資質分為若干序列;根據這種能力大小或資格高低的不同資質又分為若干等級。 優化的建筑業企業結構模式的實現 ,必須依賴于合理的市場準入和清出規則。對于我國建筑業 ,市場準入和清出規則主要是指建設主管部門制定的建筑企業資質劃分標準和管理措施。相對于去年 6 月份頒布實施的新的建筑業資質劃分標準和管理辦法 , 舊有資質標準和管理辦法不足主要體現資質標準劃分過于平均化 ,一級~四級企業的核定標準相差不大 ,使得中小建筑企業進入大企業層次的移動壁壘過低 , 是建筑業企業規模結構缺乏層次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業建筑資質表現為形式意義上的資質和實質意義上的資質兩種形態。形式意義上的資質是指經過一定程序并借助一定書面形式(如資質證書)表現出來的資質;實質意義上的資質是指建筑業企業事實上的實施工程建設活動的能力或資格。兩者之間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形式意義上資質是實質意義上資質的載體:同時兩者之間又是觀念與物質的關系,前者決定于后者并受后者制約。 對企業內部因素的嚴格要求與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之間存在矛盾。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應是一個由充分發育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構成的統一的有機整體,兩者相互制約,互為補充,任何一個市場的不完善都會影響市場體系作用的發揮。形式意義上資質專業的有限性與實質意義上資質專業的不斷發展之問存在著矛盾。市場經濟是社會化和市場化的商品經濟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是必然的趨勢。新材料和新工藝在建筑業和工程建設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施工過程的專業化程度日益加深。資質管理文件中資質遠不能覆蓋日益增多的專業。對新出現的專業,如果按照現有標準進行資質就位,則顯然不合適:要么標準過高要么承包工程范圍不符。 工程業績代表過去與企業資質的后及性之間存在矛盾。工程業績是建筑業企業在過去特定時間內由施工人員(如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施工負責人旅工管理負責人勞務操作工等)借助一定的建筑生產工具(如塔吊起重機樁機等機械設備)完成特定建筑工程項目的成果。它是建筑業企業在過去特定時間內實施工程建設活動能力的最有力的說明!然而它僅僅代表著過去。但是,建筑業企業(形式意義上的)資質恰恰是其今后承攬工程的重要依據,即具有后及性。所以在審查資質時,如果考慮企業的工程業績,則必須考慮企業經營的連續性和相對穩定性。如果創造工程業績的人力資源流失過多則現時的建筑業企業資質與創造工程業績當時的資質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在審查資質時必須密切關注企業人力資源(特別是經濟技術管理人員)的變動情況當創造某工程業績的經濟技術管理人員變動超過一定幅度(有待進一步確定)時,該工程業績就不能作為企業資質的影響因素來考慮。同時,超過一定年限之前的工程業績也一樣不能作為企業資質的影響因素來考慮?,F階段建筑業企業的改組改制正成氣候企業購并時有發生部分企業人員的變動幅度較大。所以現在提出這一問題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作為市場主體的第三方將日益承擔起資質審查的責任。政府將逐漸從大量煩瑣的資質審查中解放出來資質審查由中介主體去完成,并通過權利義務的制衡來實現。發揮這一作用的最典型的中介主體就是工程擔保公司:工程擔保公司通過對建筑業企業資質的審查來決定是否為該企業提供工程擔保。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并使自己所承擔的風險最小,擔保公司在為建筑業企業提供擔保前必定對企業資質進行全面審查包括企業的信用等級技術裝備管理能力等;只有那些被擔保公司認為資質好的企業才能得以擔保,從而有資格承接并完成工程;唯如此,擔保公司才能獲利;而如果對那些資質差的企業提供了擔保,則擔保公司就承擔了很大風險。這樣,擔保公司這一市場主體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實現了對建筑業企業資質的審查。這種審查不再是行政意義上的而是擔保公司對利益的追求使然。建筑市場中介主體承擔建筑業企業的資質審查,將使市場機制得到更加充分的運行。當然這一趨勢的實現不能一蹴就,而它需要時間和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