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資質合作中關于水利水電規劃未來的前進方向52
發表時間:2020-07-17 09:42 工程資質合作中對于水利水電規劃未來的前進方向,我們認為水利行業應該主動尋找工程與生態,工程與社會良好的結合點,可行的結合方法,可靠的結合措施。從規劃階段就開始考慮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相容性,生態友好性,人水和諧性。應該“從有利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提出水利水電規劃開發方案及配套的環境保護措施。” 注:1.水利水電工程是指以防洪、灌溉、發電、供水、治澇、水環境治理等為目的的各類工程(包括配套與附屬工程),主要工程內容包括:水工建筑物(壩、堤、水閘、溢洪道、水工隧洞、涵洞與涵管、取水建筑物、河道整治建筑物、渠系建筑物、通航、過木、過魚建筑物、地基處理)建設、水電站建設、水泵站建設、水力機械安裝、水工金屬結構制造及安裝、電氣設備安裝、自動化信息系統、環境保護工程建設、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土地整治工程建設,以及與防汛抗旱有關的道路、橋梁、通訊、水文、鑿井等工程建設,與上述工程相關的管理用房附屬工程建設等,詳見《水利水電工程技術術語標準》(SL26-2012)。 2.水利水電工程等級按照《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確定。 3.水利水電工程相關專業職稱包括水利水電工程建筑、水利工程施工、農田水利工程、水電站動力設備、電力系統及自動化、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水利機械等水利水電類相關專業職稱。 就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的要求,僅僅落實以上幾點是遠遠不夠的。根據多年工作的實踐與思考,我們認為在未來的工作中應該著力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研究進程: 第一,對現在公認的嚴重破壞生態的開發方式予以摒棄,而不是通過細節上的修補讓其事實上長期存在。比如長渠道或者隧洞引水式水電站,正是這種開發方式將河流來水大部引走用于發電,留下大片裸露的干涸河床,幾乎完全破壞了河道原生生態和水生生物生境。而且這種破壞是無法采取措施緩解的,因為發電與生態雙方都需要水,而水只有那么多,兩者矛盾尖銳對立。此部分應該在規劃工作中專設篇章,專門論述。 第二,應該研究水利水電工程特別是水庫工程與環境的和諧性、有益性問題,大眾認知中最著名的“千島湖”是生態環境和諧向好的典范,但是除了水利工作者大約其他人都不知道“千島湖”的正式名稱是“新安江水庫”。水庫工程的建設,不會產生減水河段,僅是在河流中造成人工阻隔。這種阻隔通過完善的過壩設施是可以大大減弱其危害的。而水庫工程建成后形成的廣闊水面對于改善當地氣候、植被,水生生物生境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在當下的研究中對此幾乎都是只字不提,很多生態學者知道水庫的生態效益,但是似乎覺得自己的工作就是找不足,這種正面的評價不應該由生態學者提出來。此部分應該在規劃工作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專設篇章,專門論述。 第三,應該研究水利水電工程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問題。作為工程技術人員關注的重心始終是工程的實用性、經濟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對于工程與環境的協調性研究不足。工程與環境相協調,可以盡可能減輕對環境的影響,盡可能增加有益環境的效益。另外可以給人視覺上的柔和感,對于非水利行業的人來說,一座看起來跟環境融為一體的建筑一定是美的,和諧的,不破壞環境的。一座出現在風景如畫的山水間的鋼筋混凝土人工建筑,即使效益再好,讓人看起來也是破壞環境的。此部分應該在規劃工作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專設篇章,專門論述。 第四,應該擴展經濟評價的外延。按照“從有利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提出水利水電規劃開發方案及配套的環境保護措施。”必然會造成水利水電工程投資的增加,僅僅從水利水電工程傳統的國民經濟評價和財務評價角度分析,必然是不經濟的掛靠。但是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新增的投資一方面抵消了工程建設可能造成的生態破壞帶來的損失,另一方面產生了生態修復帶來的效益。將這兩種效益與傳統國民經濟評價和財務評價效益比較,未必就是不經濟的。但是限于資料收集困難,工作周期長,分析方法缺乏,分析外延無法掌握等客觀原因,在現實工作中并未開展相關的經濟評價工作。應該針對這種評價開展研究工作,拿出切實可行的評價規范、方法等約束性條文。爾后此部分應該在規劃工作中專設篇章,專門論述。 第五,仍然是應該堅持生態壞境優先的原則。水利工作采取上述四個措施來修正自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不意味著水利水電工程的開發建設就一定可行。譬如當前情況下,工程位于自然保護區,生態敏感區,風景名勝區等,即使采取了種種保護與修復方法,工程建設仍將給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那么生態環境問題就應該成為否決工程建設的最正確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