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工程資質合作管理模式對建筑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13
發表時間:2020-04-29 09:56 建筑企業的宏觀調控在我國主要表現為帶有濃厚計劃經濟色彩的資質管理體制,如何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促進建筑市場的完善和發展,同時避免行政管理的過分干預,是我國建筑企業資質管理工作開展的重點。現狀及問題作為成熟、完善的建筑市場,其市場主體主要由業主即項目法人、承包商、咨詢中介服務商三方充當,在建設部簽發87號令,公布新的《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以下簡稱87號令)。 以前,我國政府在建筑市場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行政調節等計劃經濟手段直接對建筑企業尤其是國有建筑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進行干預,但是即使是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本身,也存在著相當大的缺陷,主要體現在行業壟斷、條塊分割、企業資質的多頭管理,尤其涉及到跨行業經營時,各部門利益集團的沖突更趨激化,例如室內裝飾行業的企業就分屬建筑部門和輕工部門管理,雙方矛盾由來已久,裝飾行業的高回報的歸屬問題是矛盾的基本表現形式,而缺乏權威性的統一建筑企業管理機構才是矛盾的根本內容。另外,從資質管理承受者的建筑企業角度看,暴露了不少的問題,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企業資質不實,掛靠、轉包現象嚴重。 原有資質管理模式對建筑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末期,國家將房地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在跨世紀的“十五”計劃中重新將其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建筑業市場由九十年代中期的行業大虧損開始回升,利潤率也重新反彈,矛盾暫時得到了緩解,但是建筑業市場根本矛盾沒有得到解決,在行業內部經營逐漸走向集約化的今天,問題的焦點可由附表綜合反映,以湖北省為例(見附表)。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先進生產力水平代表的一、二級企業的利潤率遠遠小于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的三、四級企業,這與完善的市場經濟的理論前提之一:“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相抵觸,有著最先進生產力水平,且提供優良率高的產品的企業反而不能獲得其應有的正常利潤,無疑將對企業本身產生了消極影響,從而不能達到與其生產、資本規模相匹配的“內部經濟”水平,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嚴重制約了一級企業的發展,十分不利于全行業的進步,嚴重威脅著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建筑企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低,競爭力不足。原有工程資質合作管理,使擁有施工總承包資質的一級企業太多,規模上的不合理則導致結構上的不合理:難以形成比例合適的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勞務承包結構,而過度的競爭再加上各地區的貿易歧視和政策壁壘,則難以孕育出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承包商,即使是已涉及29個省市和土建、交通等多個行業的建筑業的翹楚中建總公司,其年完成工程量也只約占全國建筑業總產值的6%,我國建筑產業的集中度過低(僅為4.5%),意味著整個行業競爭力不強,難以抗拒國外同行的沖擊。同時,競爭力不足意味著人才的流失,生產力的停滯不前,也意味著被市場淘汰和整個民族產業的衰退和消亡那么,以上情況是否在87號令出臺后有所好轉呢?對比以前,87號令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調整和變更。 在改進原有施工總承包標準基礎上,增加了專業承包和勞務分包兩個序列。87號令為廣大建筑企業提供了在專業承包和勞務分包序列資質選擇,為企業經營方向的定位提供更大考慮范圍,建筑企業不僅可單獨申請專業承包和勞務分包資質,也可將施工總承包或專業承包作為主項資質,再分別申請專業承包或勞務分包作為增項資質,這樣,提高了資質管理的科學性、合理性,避免了一刀切的局面,使過剩的生產力得到充分的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