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資質設計中節能設計理念應用

7
發表時間:2022-06-09 14:11

1建筑設計中節能設計理念的重要性研究

關于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的問題,已上升到了世界級層面,在建筑資質行業無節制開發土地資源、建筑施工行為嚴重不規范的發展趨勢下,我國城市環境問題已經越發凸顯。例如,生態系統被破壞、不可再生自然資源枯竭、土地資源荒漠化等現象,均是由高耗能建筑在投入使用后所導致。截至目前,環境問題已對城市居住人口的生活、健康、工作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當下的建筑產業在經濟市場內的發展速度較快,面對無節制開發土地資源造成的環境問題,一些建筑設計單位或建筑施工方仍在以提高經濟收益作為發展的核心,沒有在相關工作中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環境治理。倘若我國建筑行業在后期的發展中,仍沒有意識到節能設計理念在建筑設計中應用的重要意義,不僅會導致環境、資源的發展陷入惡性循環,同時也會加劇人類群體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關系。因此,需要將節能設計理念與建筑設計工作進行對接,以此種方式,加速人類文明的進步,改善產業建設中的粗放式運轉模式。并通過提升不可再生資源利用率、開發可再生資源等方式,構建一個引導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綠色產業。

2節能設計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2.1合理規劃建筑空間,降低建筑空間資源消耗

基于節能設計理念,為確保建筑設計能夠達到節能效果,針對影響建筑資源的空間進行規劃設計。通常情況下,建筑空間越大,則消耗的空間資源越大,但也存在建筑空間規劃不合理,造成空間資源消耗量大的問題。因此,針對這一問題,在進行建筑設計時,需要根據建筑后期施工和使用的需要,對其進行規劃控制。在進行規劃時,應當首先滿足功能布局緊湊的原則,盡可能將各個主要功能區域布置集中,并將各個功能相似的建筑結構組團化布置。同時,針對潔凈區域與污物區域分區分流設置,盡可能使潔污功能區相對分區設置,并確保各類建筑設施的儲存、回收等不會出現潔污流線交叉的問題。同時,還應當遵循路徑簡潔、便捷的原則,合理規劃各個建筑功能分區,使各個建筑結構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保持一定聯系,并避免各個通道出現迂回復雜的問題。在遵循上述原則的基礎上,按照圖1所示流程,完成對建筑空間的合理規劃。同時,在按照上述流程完成對建筑空間的合理規劃后,還需要考慮到各個空間區域的溫度,確保每個建筑結構空間的溫度滿足相應需求。以客廳和臥室建筑空間為例,需要更多的陽光照射,因此在對其進行分區設計資質時,需要確保其空間陽光充足。針對廚房、書房等對光照要求較低的空間,在對其空間規劃時應當選擇有陽光但光照強度相對較少的區域,以此完成對建筑空間的合理規劃。

2.2采用保溫隔熱設計,優化建筑屋頂節能效果

在完成對建筑空間的合理化設計后,本章將從建筑屋頂設計入手,通過優化屋頂不同層次的構成,使建筑在設計中滿足通風與隔熱的需求。在此過程中,應明確建筑屋頂屬于建筑結構中的表面部分,此結構部分在建筑中受到外部陽光的直射,是整體結構中最容易被侵蝕的部位。因此,在選擇建筑屋頂設計材料時,應全面考慮材料的保溫、隔熱、防輻射、抗腐蝕等綜合性能,只有確保選擇的材料具有上述設計提出的相關性能,才能使建筑內部能夠更好地抵御外界環境變化對室內環境的干擾。在此基礎上,應考慮建筑屋頂的防水設計,對于平面結構的建筑屋頂,可在其上部增設導水槽與排水孔,避免大規模降雨后,由于無法有效導出雨水在屋頂造成滲水、漏雨等問題。

3應用效果分析

在上述節能設計理念的應用下,本文從兩個方面實現綠色節能設計,為進一步驗證該設計方案的應用效果,選擇以某地區正在開展的地震臺建筑施工項目作為依托,該項目為政府、科技局等部門負責的公益性建筑項目,建筑主要作用是實現對該區域附近地震發生情況的動態監督。將本文上述提出的設計思路應用到該建筑當中,并將建造的目標設定為達到國家對建筑施工項目規定的《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相關要求,在實施過程中將節能、節地、節水和節材作為設計目標。

4結語

從市場經濟發展的核心層面分析,建筑設計行業是我國未來十年內的朝陽行業,且此行業是引導市場經濟建設方向的核心行業。但綜合國家環保局對建筑設計單位的隨機抽查數據發現,市場內超過半數的設計單位沒有在設計圖紙中融入建筑節能設計理念,此種問題導致設計的建筑結構在使用后,存在高耗能、高成本等問題。為解決與之相關的設計問題,本文對基于節能設計理念的建筑合理化設計方法進行了討論,并結合現有研究成果,提出了科學規劃建筑空間、合理設計建筑屋頂通風隔熱層等措施,通過此種方式,實現綠色理念與現代化技術,與建筑設計工作的有效融合。為證明本文設計的成果具有一定可行性,在完成研究后,設計對比試驗,通過對試驗結果的討論得出,本文設計的建筑結構更加合理,相比常規的建筑結構,融入新理念的建筑結構傳熱系數更低。表明了此建筑具有更加良好的保溫效果,可以達到降低室內空調運轉耗能的作用。


友情鏈接

 聯系地址: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蜀西路46號9棟9樓901號     監督投訴電話:1388188220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