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和化學作用對建筑資質混凝土的探討

49
發表時間:2021-10-22 15:00

1 、物理作用對混凝土的損傷劣化 

  1.1 、潤滑作用 

  長時間的地下水、河水或者海水滲入混凝土內部,使得顆粒間的摩擦角減小,從而摩擦力也變小,降低混凝土的性能。

  1.2、 軟化作用 

  混凝土在水中浸泡時強度發生下降稱為混凝土的軟化作用,作用機理和潤滑作用的很相似,水分子進入混凝土內部,降低了顆粒之間的內黏聚力,與此同時顆粒間的摩擦力也減小,長此以往混凝土物理和力學性能降低。 

  1.3 、干濕循環作用

干濕循環是地球上很常見的物理作用之一,存在較多的工程實際,比如雨水降落與蒸發、潮汐現象和水庫水位的變化等等,造成混凝土構件和水的接觸面在濕潤和干燥之間反復,水分不斷浸入和析出混凝土構件,長此以往,混凝土構件內部的開口空隙變得越來越大,混凝土的劣化越來越明顯,損傷是漸進性的。

 1.4 、凍融循環作用

  混凝土的凍融循環是指水分通過混凝土毛細孔滲入內部,然后在凍結溫度下經過一段時間混凝土受凍,內部含有水分的毛細孔膨脹,融化后導致表面脫落、破損和產生裂縫。發生凍融破壞的條件首先要有低溫,在我國北方的嚴寒地區建筑資質物容易發生凍融破壞。 

  2 、化學作用對混凝土的損傷劣化

  2.1、 氯鹽擴散

  氯離子滲入混凝土內部,在水泥水化產物的參與下,產生F鹽;氯離子還會引起混凝土內部鋼筋的銹蝕,氯離子和亞鐵離子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含結晶水),然后分解形成氫氧化亞鐵,從上述一系列的反應也可以看出氯離子只是充當催化劑的作用,鋼筋進而被銹蝕,混凝土內部p H值也減小,所以鋼筋發生腐蝕的速度會逐漸加快。  

  2.2 、硫酸鹽侵蝕

  硫酸鹽對混凝土造成的損傷和氯鹽的不一樣,進入內部發生反應生成膨脹性物質,為大致過程。硫酸根離子會和混凝土中的熟石灰生成石膏,進而產生鈣礬石,石膏和鈣礬石填滿內部孔隙,然后結晶進而混凝土體積變大出現微裂紋。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先升高后降低,原因是前期未完全水化的水泥會繼續水化,孔隙的填滿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自身的密實性,隨著硫酸根離子的不斷侵蝕,混凝土出現膨脹、脫落和開裂,強度大幅度降低。

  3 、多重因素下混凝土的損傷劣化

  上述都是用單一的因素去思考混凝土的損傷劣化,接下來本文根據國內外學者對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研究,進行資質混凝土在多重因素下損傷劣化的總結。

  首先混凝土在氯鹽和硫酸鹽復合溶液的條件下,因為氯離子的擴散速度比硫酸根離子的快,所以氯離子優先和水泥水化產物發生反應,生成F鹽,降低了硫酸根離子和水泥水化產物發生反應所產生的鈣礬石,產生的鈣礬石也減緩了F鹽的生成,兩者相互干擾,隨著侵蝕的不斷進行,內部孔隙不斷變大混凝土也發生開裂,混凝土損傷越來越大。反應前期對混凝土的損傷:氯鹽>硫酸鹽>復合鹽溶液,因為硫酸鹽侵蝕產生的膨脹產物比氯鹽的大,密實性大;反應后期:硫酸鹽>復合鹽溶液>氯鹽,因為硫酸鹽侵蝕膨脹產物使得混凝土開裂,相比較于氯鹽侵蝕更嚴重,復合鹽溶液中的硫酸根雖然前期阻礙了氯離子的擴散,但是后期加快了氯離子的擴散。

  混凝土的循環機制不同時,就干濕循環和凍融循環而言,前者使得內部孔隙緩慢變大,后者使得混凝土膨脹并產生裂縫,后者的損傷要嚴重一點。凍融-干濕雙循環條件下,凍融循環使得混凝土膨脹產生微裂縫,干濕循環使得水分進入得更容易,下一次的凍融循環內部裂縫水結冰膨脹得越大,混凝土破壞得更快,對混凝土的損傷,凍融-干濕雙循環大于凍融循環,凍融循環大于干濕循環。

  循環機制和溶液環境耦合條件下,干濕循環由于水分反復的浸入和干燥,會增加混凝土內部的孔隙;凍融循環由于水分的結冰使得內部體積變大,會讓混凝土產生微裂紋;無論是上面的哪種情況,在鹽溶液的侵蝕條件下,硫酸根離子或者氯離子會更容易擴散,都會比單一的鹽溶液來言損傷得更嚴重,干濕-凍融-鹽溶液>凍融-鹽溶液>干濕-鹽溶液。


友情鏈接

 聯系地址: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蜀西路46號9棟9樓901號     監督投訴電話:1388188220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