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與建筑資質合作可持續發展

14
發表時間:2020-12-28 10:42

20世紀90年代末,基于建筑資質合作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國家從經濟與環境生態協調發展的角度出發,調整了農業發展政策,對過度開墾的耕地實行有計劃、有步驟的生態退耕。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化進程加快和人口不斷增加,建設用地需求日益增大,面對后備土地資源數量少、質量差、開墾難度大和生態環境脆弱等客觀條件的限制,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整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明確了“實行占用耕地與開發、復墾掛鉤政策”、“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通過田、水、路、林、村建設綜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設,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環境”的土地整理內涵。自2001年開始實施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截至2006年底,國土資源部和財政部共安排土地整理項目8批2320個,建設規模162.58104hm2,規劃新增耕地面積37.26104hm2,預算投資總額297.9109元。土地整理作為促進土地合理利用,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土地關系的重要手段,在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地整理既可以成為改造重整土地利用學的一種原動力,又可以成為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的一種重要舉措。當然在我國,要給土地整理稱謂一個合理定位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土地科學理論界幾十年來對土地利用研究的輕車熟路,必然會固守以往的研究成果,從而也就產生了經院式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學者,作為新生事物的土地整理自然就不那么容易被正統土地利用學所接受而極有可能游離其外,圍城現象的壁壘難以打破。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大量現行的土地政策與法規均未直接采用“土地整理”的稱謂,有據可查的稱謂只是“土地整治”、“土地治理”與“土地調整”等幾種,由此也就局限了建筑土地管理與土地利用的視野,導致土地開發、土地復墾、土地整治與土地治理、土地改良工作各自為陣,彼此消長,無法統一、兼容其合理的成分,土地整理這個合理、科學的稱謂無疑便成為一種多余或擺設。以上這兩個方面,是困擾我國土地整理合理定位的兩大難題。很顯然,科學、合理地定位土地整理這個稱謂,除了克服、消除這兩大難題以外,則別無第三途徑可循。土地整理的不同概念與科學界定土地整理概念的不同觀點從國內的研究狀況看,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生態環境是對土地整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指標之一,在生態環評中,關聯分析法是一套合理的并且容易檢測測的評估方法。關聯度分析法是一套較為合理易行的評價方法,在操作過程中學習簡單,數學處理難度小,思路上設置簡單,器械操作容易命了,評價性能高。該方法適用于土地整理工程這一灰色大系統,并且對于類似的建筑工程的環境評價具有借鑒意義。土地整理概念土地整理,是指在缺水或者人多地少又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的地方,按照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確定的目標和用途,由地方申報立項,上級部門審批,采取招投標的手段確定施工單位,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調整改造、綜合整治,有效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質量,從而提高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以及生態環境造福農民的過程。土地整理分為兩大類,即農用土地整理和城市土地整理。農用土地整理又分為土地整理、土地開發和土地復墾,我國現在土地整理重點放在農村以農用土地整理為主。

論土地整理概念的科學界定姜愛林姜志德(湖北省土地管理局,武漢)(西北農業大學經貿學院,陜西楊陵)提要土地整理是土地利用的一種發展趨勢,目前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從國內外的研究情況來看,土地整理的概念、內容都不盡一致。理論上的混亂無疑會給實際工作造成諸多的困擾。本文從分析比較國內外對土地整理的不同觀念出發,并結合我國實際,科學地提出了土地整理的經濟學概念及確定這一概念必須遵循的規律。關鍵詞土地;土地整理;市地整理;農地整理中圖分類號土地整理的不同稱謂與合理定位土地整理的不同稱謂土地整理(英文為,日文為土地整)在國內外有不同的稱謂,從國外來看,最早稱之為土地整理的是德國和瑞士,,隨后法國、俄國、加拿大、朝鮮等國也稱為土地整理,日本稱之為土地整治或整備,又稱耕地整理,韓國稱之為土地調整措施,,前南斯拉夫、匈牙利稱之為土地調整。從國內來看,本世紀初,我國已經出現了“土地整理”一詞,到年代中末期,大陸曾使用過“土地整理”稱謂,臺灣地區則稱之為土地重劃。

友情鏈接

 聯系地址: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蜀西路46號9棟9樓901號     監督投訴電話:1388188220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