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建筑合作的應用和發展探討

26
發表時間:2020-11-24 10:45

有的過分強調本專業過窄的專業內容,加上專家工作較忙,會議時間較短,不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并沒有很好地研究教材改革與教育發展要求,不了解教學改革的全局,因此,制定教材出版計劃帶有某些盲目性和片面性,甚至在教學組織過程中無法執行.有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會議變相地變成了教材編寫分配會議.各?;幗滩牡木帉憴?包括編寫教材的門數、字數;有的為了照顧各種關系,采取把編寫風格、特點不同的異地作者湊在一起參加編寫一本教材;有的學校憑借名人,把大量教材編寫權掌握在手中,又由于人力不足,教學科研任務繁重,或者草率地完成編寫任務,或者延誤時間,不能按期交稿,造成教材的出版計劃無法按期完成,而其他有能力的教師又無權編寫教材.上述問題都證明教材建設管理體制不夠完善,與當前的科技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需要很不適應

工程結構安全度分析主要考慮2個方面的因素:在結構設計基準期內可能出現的最危險環境條件和結構系統的承載能力。在目前工程結構設計中,環境條件包括地震作用、波浪作用、冰力作用、風作用、使用荷載等,是按整個設計基準期內可能出現的最危險狀態考慮,而結構系統的承載能力一般按結構的初始狀態考慮。實際上,在使用一段時間后結構系統的承載能力會發生明顯變化,其中包括環境條件作用下結構的累積損傷(或變形或位移)、鋼或鋼筋混凝土構件銹蝕、混凝土材料碳化、地基的沖刷或淤積、地基物理力學指標降低或提高等,均會明顯改變結構系統的承載能力。顯然,工程結構的安全度在其設計基準期內是變化的,基于結構初始狀態的設計理論不能反應結構在整個設計基準期內的安全狀態。建筑合作工程結構全壽命周期概率設計是考慮設計基準期內環境條件統計特性和結構系統承載能力隨時間變化的概率特性的結構設計,其中涉及設計基準期內環境條件的隨機過程模型、結構系統承載力隨機過程模型、以及動態可靠度分析方法等。在環境條件統計特性研究方面,已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如風力隨機過程模型、波浪長期分布概率模型、碼頭堆貨荷載長期分布概率模型、碼頭門式起重機荷載長期分布概率模型、集裝箱荷載長期分布概率模型、海港潮位長期分布概率模型等。在結構系統承載能力隨時間變化模型研究方面,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鋼筋混凝土構件抗力隨時間變化模型方面,對海洋環境下混凝土試件的力學性質變化進行了長期實驗,給出了有意義的研究成果;研究了銹蝕開裂前、后混凝土中鋼筋銹蝕量預測模型,對鋼筋銹蝕速度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此外,對在設計基準期內波浪作用下沉箱式防波堤累積滑移量的概率統計分析方面,也開展了研究工作。

再者,由于畢業生就業雙向選擇,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畢業設計期間忙于參加人才交流會,投入畢業設計的時間和精力不足,影響畢業設計的質量。提高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的對策針對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合作專業“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實踐、重創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及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善實踐教學質量的對策。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制訂獨立的實踐教學計劃,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產業升級轉型的調整,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的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已成為當前行業與企業人才需求的重點目標。由于應用型人才側重知識應用與技術創新,與工程實際和社會實際問題“短兵相接”,因此能夠在社會生產、管理、服務的第一線解決實際問題。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理論教育為主線,主要表現在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教學課時少,投入不足,考核與管理跟不上等方面,導致學生工程實踐教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被邊緣化。在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階段,隨著國家“質量工程”及“卓越計劃”的實施,培養具有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已成為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目標。大連海洋大學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創建于1978年,從最初的漁港工程專業發展為現在的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已積累了30多年的辦學經驗,擁有較為完善的教學條件及教學資源,為國家和地方培養了一大批工程設計、施工、監理、預算等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該專業在現有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突出專業特色,加強實踐教學,以強化工程能力為重點,培養了一大批“敬業、專業、樂業、創業”的復合性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目前該專業是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示范性專業和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全國高等學校特色專業以及國家“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根據國家本科特色專業建設的指導性意見,結合國家“質量工程”及“卓越計劃”,以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為試點,進一步研究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旨在通過教學改革與實踐,為培養綜合素質高、工程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強的工程應用型人才提供參考。人才培養定位與培養目標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基于專業特色化建設理念,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積極應對,在已有專業建設成果的基礎上,找準適合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定位,以強化工程實踐能力為核心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構建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探索“課證融合”的教學模式,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開展學生學習指導與就業指導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強化工程能力為重點,注重創新教育和工程教育,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以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應用型人才。

友情鏈接

 聯系地址: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蜀西路46號9棟9樓901號     監督投訴電話:1388188220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