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地整理的區域差異及對策(建筑資質)

48
發表時間:2020-10-23 09:59

包括微觀工程措施和微觀土地經濟關系的調整。其所要體現的宏觀效應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保護和改善土地生態環境是土地整理的前提土地整理的其它目標都要在保護和改善土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來實現。是否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是衡量土地利用可持續性的重要標準。為了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土地建筑資質整理首先要改善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土地生態,這是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前提和基礎。歷史上人類毀林開荒、過度放牧而造成的土地貧瘠、沙漠化擴大的教訓,其本質就在于人為地破壞了生物的生存條件,盡管取得了短期效益,最終導致了土地生產力下降,環境惡化,危及了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

后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技術指標、經濟效益指標、社會效益指標和景觀生態環境效益指標,以便對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過程、經濟效益、環境影響和可持續性做出客觀評價。技術指標土地整理是一項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的工程技術措施,技術條件和技術措施等對土地整理成功與否影響很大。土地整理技術評價主要是對規劃設計水平、技術保障措施和保障程度等進行再分析。技術評價的主要指標有規劃設計變動率、整理工期變動率等。經濟效益指標土地整理必須是在經濟上可行的,以有限的資源消耗來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這也是進行土地整理的重要動力之一。土地整理經濟效益后評價指標有耕地增加變動率、財務凈現值變化率等。

確定具體地域的土地整理方向和整理措施確定具體地域的土地整理方向和整理措施,不僅要注重優化項目區內部景觀格局,還需要從區域景觀生態的角度來衡量,實現宏觀效益與微觀目標的統一。景觀格局與過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保持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暢通在維持當地景觀格局的穩定性和生態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過程本身是對原有景觀格局的破立過程,是人為促使景觀格局的變化過程。因此,在進行土地整理項目資質的規劃設計、確定整理措施和整理方向時,要站在當地景觀格局的層面上,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考慮,按照景觀生態設計的基本原理,確立區域內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暢通,保持野生動物(植物)的棲息地(生境),維護生物的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

整理后土地功能應與當地區域經濟結構和生產布局相協調土地作為基本生產條件之一,不僅是一種資源,還屬于資產的范疇。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土地整理是對土地施加的一種投資,以及促使土地資產增值的過程,是一種經濟行為。這就需要使整理后土地使用能與當地的區域經濟有機結合起來,與生產布局相協調,在市場經濟的調配下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體現土地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或社會價值。

  作為調整土地關系、組織土地利用措施系統的土地整理工作在俄羅斯存在已久,但這一名詞正式出現已是19 世紀后半葉。由于不同歷史時期進行土地整理的目的不同,它所反映的經濟關系和重點解決的問題也是不同的。在蘇聯發展時期,它成為調整土地關系,組織充分、科學、合理、有效利用土地,提高農業水平,保護土地的國家措施。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土地制度產生了重大變化,同時也賦予土地整理新的內容。 1俄羅斯的土地制度變革 還在蘇聯解體前即1990年下半年,俄羅斯開始進行土地制度改革。改革的口號是主人回歸土地。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聯邦政府于1991于12月29日通過了“改組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決議。1992年3月2日總統發布關于“確定無償劃撥給公民私有土地定額程序"的命令,規定在行政區范圍內,用全區農業企業農用地面積減去劃給村、鎮、市的土地,除以在農業領域中工作的人數(包括退休、過去在農業企業工作過的以及在農業社區服務的人員),得到該區公民平均無償取得土地的定額。1992年9月4日通過,1992年12月11日修訂了“農工綜合體企業和組織 改組程序”。 1993年土地改革進人新階段,推行土地私有,擴大土地買賣。

     1993年5月30日俄部長會議通過了“俄聯邦公民買賣土地的程序”,尤為關鍵的是同年10月27日總統發布 了“在俄羅斯調整土地關系,發展農業改革” 的命令,在推行國家土地政策方面,影響很大。 自俄聯邦憲法通過(1993年12月12 日)后,以此為依據進行土地立法,雖然陸續頒布了不少調整土地關系,加速私有化的法律、法規,但土地方面的基本大法“土地法典” 由于意見分歧一直沒有正式出臺。在一些地區推行土地改革,重新分配土地權利有很大困難。但在1991年至1993年間還是約有1400多萬家庭4200多萬人得到了土地。為重新分配土地,組建新權屬單位而設立的專用土地是由國有后備土地、未按用途使用土地、未有效使用土地、廢棄土地、撂荒地及等級用途降低的土地組成。在1991年時為150 萬公頃,后經發展又將無償分配剩余的土地也劃人該專用土地,至1995年己有4650萬公頃。其中農用地1380萬公頃。

友情鏈接

 聯系地址: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蜀西路46號9棟9樓901號     監督投訴電話:1388188220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