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的產生、內容和效益(資質合作)38
發表時間:2020-10-23 09:56 土地整理是現階段我國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主要途徑,在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增加土地效益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文章闡述了土地整理的歷史與發展以及土地整理的概念和內涵,重點綜述了土地整理的程序、土地整理的規劃與設計、土地整理的評價、土地整理的產權分析以及土地整理的資金等5個方面的研究現狀,同時探討了它們的優先研究方向,以期對我國土地整理的發展與深化研究有所裨益。 “土地整理微觀行為的宏觀理念”的思想內涵我國當前的土地整理一般定義在:在一定的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或城市規劃確定的目標合作和用途,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手段,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調整改造,綜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過程。在充分理解土地整理定義的基礎上,針對當前我國土地整理多以局部地塊為整理對象,目標單一的現狀,筆者提出了土地整理微觀行為的宏觀理念思想。其基本內容是:土地整理微觀具體行為要蘊涵區域發展、生態環境、公眾利益等宏觀效應的要求。其最終目標是協調自然、經濟和社會關系,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土地整理微觀行為和宏觀理念屬于辨證統一的關系。 我國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土地利用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一方面人口不斷增加,為確保糧食安全,解決十幾億人“吃飯”問題,現有耕地數量不能再減少;另一方面,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及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還要占用部分土地,而宜耕后備土地資源的開發又受到數量少、質量差、開墾難度大和生態環境間題等因素的限制,潛力非常有限。土地整理是解決我國土地利用問題的必然選擇。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按照土地利用計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調整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關系,改善土地利用結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利用,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數量,確保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率的良性循環。 引言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提出土地整理以來,各地相繼開展了大量工作,并且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都撥出專項資金。截至2004年,僅國家投資的土地整理項目已達1507個,總投資額約174億元,大量項目已竣工進入運行階段。土地整理項目決策是否正確、規劃設計是否合理、預期目標和效益是否實現需要通過綜合評價來回答。雖然目前已有專家和學者對土地整理效益項目后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進行了研究,但與國際通常的項目后評價相比,所建評價指標體系不夠完善,評價方法有待創新。如何借鑒、綜合已有的項目后評價理論與方法,建立科學的土地整理效益項目后評價指標體系,明確適宜的評價方法,定量、客觀地進行土地整理效益項目后評價,已成為當前提高土地整理項目決策管理水平、保證土地整理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為此,有必要進行若干理論分析,揭示土地整理的本質或規律,以增強思考中的理性成分,并為具體土地整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導。土地整理資質合作的理論基礎土地整理的學科體系人地關系是一種整體中的辯證統一的對象性關系。土地科學是研究人與地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土地利用的人地系統,即將人與地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著重研究土地利用,不僅要揭示土地利用地域系統發展變化的過程及其規律性,更重要的是依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能動地協調人地關系,合理地分配土地資源和組織土地利用,從宏觀到微觀,從全局到局域保持較為滿意的土地利用結構,以獲得最大的結構一功能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