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業資質合作中資質管理監督程序和地方發展的矛盾9
發表時間:2019-12-23 14:07 近幾年來建筑市場活躍,建筑企業增多,不同投資主體的工程業主提出的不同要求也日益增多,又由于國家把建筑業作為特殊行業實行準入制,這就使我們建筑行政管理部門整天面對不同層面的企業資質審批,面對不斷并隨時變化的企業申請,面對政府市場監管的無限責任要求,也面對行業監管程序和地方發展的矛盾。 雖然行政許可法實施后各級建管部門依法管理理念發生了積極的轉變,為企、便企、利企服務意識明顯增強,各種隨時、限時、一站式辦理的措施也在認真貫徹執行,但我們建筑產業目前存在著:國家規定從事建筑活動的企事業單位及類別多(僅建筑施工企業就有三個層次八十五個類別),強制執行的標準規范多(質量、安全、監理、施工等各方面),要求與市場準入資質掛鉤的個人執業資格和崗位證書多,圍繞建筑產業的相關協會和組織各類活動多的特點,加之目前很多審批事項沒有真正做到簡政放權,致使建管部門面對的審批事項沒有少,各類要求仍然多,仍然身陷各類事務堆中,尤其是施工企業和項目經理的資質審批和變更等事項,是建管部門工作量最大、牽涉面最廣、政策性最強、關注度最高的重點,更是成為用來衡量行政效能和扶持企業發展的一個焦點。 如對一些專業資質合作實行設計施工一體化的改革、簡化和下放一些資質變更的有關事宜、總承包企業申請范圍內的專業增項可不受年限與級別限制也可覆蓋相關專業、淡化資本金和設備等,這確實給建筑企業資質申報松開一道繩索,也昭示著隨著行政許可法的頒布實施,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效能、改革現行的行政審批制度的工作已全方位的展開。建筑業企業的資質管理是一個敏感、沉重、難解的話題,從大規模誕生建筑企業到施工產能過剩,引發建筑市場惡性競爭,導致部里實行宏觀控制和2001年一2002年的三個層次的資質就位開始,業內人士就不斷探索資質的管理,出臺了一些科學的、具有濃厚時代行政色彩的、抬高準入門檻的、有利提高集中度的各種辦法和規定。 尤其是近年的就位,從標準提高(如原一級企業注冊資本金3000萬元變更為5000萬元),業績不得同時使用,申報條件網上審查,人員不得重迭,申報程序層層控制,各級集中大規模的專家審查到現在,全國近6萬家企業紛紛就位升級,取得從事建筑活動的資格。其中最大的成效就是在全國建筑市場上建立了綜合承包、專業承包、勞務分包三個序列,為建筑業的社會化分工細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最大的不足是實際上企業數量并沒有減少,每年都有遞增,解決產能過剩的初衷并沒有實現;最大的弊端就是類別太多,程序不簡約、環節太復雜,給管理部門和申報企業帶來很大的工作量;最大的難題是各級地方管理部門必須考慮本地實際,以扶持企業發展、做大做強行業規模為首要職責,因為誰都不想背負思想不解放,束縛本地企業發展的罪名。 總結:資質合作加大了企業改革重組方面的壓力,促進了地方建筑業數量的壓縮和調整,激活了以專業、勞務帶動的建筑特色,加快了建筑專業人員的流動和爭聘(一級項目經理已是資質申報的奇貨可居),創造了一些對付資質審查的手段和作材料的“高新技術”,引發一些企業之間的內部矛盾(舉報、來信接踵而至),帶富了一些相關部門(鑒定、培訓、注冊、會計、統計事務所、信息中心等)使其門庭若市效益倍增,也形成了’.千夫所指”或共同攻關審批部門的氛圍,更調動了地方領導為企業不分青紅皂白服務的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