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師賴特的一生和他的“有機建筑”關鍵構件與節點設計,全面的不像是一篇文章51
發表時間:2019-11-06 11:12 “曲線救國”的建筑師之路 1867年6月8日,賴特出生在威斯康辛州的里奇蘭中心區。他的父親是一名傳教士、音樂家,母親安娜是一名老師。安娜相信,她的兒子將會創造出美麗的建筑,于是經常從丈夫訂閱的《老英格蘭》畫刊上,拆下十幅整張的插頁,然后把這些畫著古老的英國大教堂的木刻版畫用橡木條裝好,掛在未出世的兒子的房間。 18歲時,在母親的引見之下,賴特跟隨威斯康星大學工程系主任艾倫·考諾沃教授見習,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這是賴特距離建筑工程師夢最近的一次,因為他既沒有錢去外地求學,本地的大學也沒有建筑系。不過恰恰是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讓賴特遠離了當時風行美國、矯揉造作的建筑教育。 超高層結構由于占地和功能的限制,基底尺寸通常不會過大,一般為60~80m左右,因此,對于超過400m以上超高層,高寬比一般為7~9。 高寬比直接與超高層結構的受力性態相關:
關于結構整體高寬比的討論:
從描圖員到確立風格1887年的暮春,到達芝加哥的第四天,賴特得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斯爾思比事務所的描圖員。了解了斯爾思比設計流程后,賴特感到不解,盡管他依然佩服斯爾思比的才華,但是他認為斯爾思比的設計離自己心目中建筑的實質相去甚遠。最終選擇離開,去了埃德勒和沙利文事務所。 1889年,賴特和凱瑟琳·李·托賓結婚。婚后的賴特渴望建一座屬于自己的房子,于是找到沙利文,與他簽下了五年的工作合同,換取了建房資金的貸款資格。合同規定,賴特在這五年里不的自立門戶、不能自己承接任何項目。按照埃德勒的說法,這份合同讓賴特成為當時全芝加哥報酬最高的繪圖員。拿到借款后,賴特買下了芝加哥城郊的中產階級社區——橡樹園里的一片荒地,在那里建成了他那座極具現代東海岸卵石住宅風格的第一件自宅作品。 婚后,隨著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賴特不得不開始私下接受各種獨立住宅的設計委托。1893年,沙利文發現賴特私自接受設計委托,便按照合同向他索取了一筆違約金。隨后,賴特離開埃德勒和沙利文事務所并開辦自己的事務所。 賴特自立門戶后的第一個項目,是為鐵藝裝飾公司老板溫斯洛先生設計他的新家。溫斯洛住宅像一個新世界,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激起無數夸贊和敬佩的同時,也被人們譏笑。業主溫斯洛先生對賴特說:“弗蘭克,沙利文讓我告訴你,看起來你正在建立起自己的個性。” 為了創造出原生的美國建筑,在接下來的17年里,賴特在自己的作品中設立了一系列設計標準,呈現出如今人們所熟知的草原是住宅風格:低坡度的屋頂、深遠的懸挑,長排式的窗扉以及沒有閣樓、地下室,進一步強調建筑“低”“長”的水平線條主題。賴特將“人”作為尺度。把建筑的層高降低,以適應一個普通人的感受,盡量將建筑的體量向水平方向延展,強調寬敞的空間感受。在設計溫斯洛住宅時,賴特仍停留在“墻即是建筑”的概念,而在那之后,賴特對建筑的認識開始改變。與賴特若干年后的其他作品相比,溫斯洛住宅略顯保守,但是建筑寬大的屋頂和簡單典雅的外觀依然是“賴特風格”。 核心筒高寬比的影響: 對于常規的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核心筒承擔著大部分剪力和傾覆力矩,故核心筒高寬比也是一個重要參考因素。但對于超高層而言,巨型框架、支撐框筒等高度更大的外框結構常常取代了一般框架,因此,核心筒的承擔剪力和傾覆力矩比例會降低。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20世紀建筑作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些作品包括落水山莊(賓夕法尼亞州米爾溪)、雅各布別墅(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和古根海姆博物館(紐約)等。它們詮釋了賴特提出的“有機建筑”,其特點是開放式的平面布局、模糊的室內室外界限,以及鋼鐵、混凝土等材料的全新使用方法。每一棟建筑都體現了針對住宿、宗教、工作及娛樂需求的創新解決辦法。這一時期的賴特作品對歐洲現代建筑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核心筒面積比例:指核心筒的圍合面積占樓面面積的比例,是另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