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礎、主體、砌筑到后期裝修,施工合作常見質量問題匯總7
發表時間:2019-08-14 14:58 Ⅰ 模板安裝--支撐體系不規范,現澆梁板下撓 原因分析 ① 梁板支撐支承在基土面上時,基土未平整夯實。 ② 支撐間距過大,無鎖腳桿及墊枋。 ③ 鋼管支撐扣件未扭緊。 ④ 模板主次龍骨間距過大或材質較差。 防治措施 ① 支撐體系的搭設必須嚴格按施工方案進行。 ② 梁板支撐支承在基土上時,應對基土平整、夯實,滿足承載力、剛度和穩定性的要求;支撐與基土之間安放木墊枋,荷載較大的還應在墊枋上安放墊鐵。 ③ 支撐間距:板一般控制在800~1000㎜,梁高小于750㎜時間距控制在800~1000㎜以內,當梁高≥750㎜時間距應控制在600~800㎜以內,并梁支撐上增加剪力撐,支撐底部距地(樓面)200設置縱橫鋼管鎖腳桿,中部設置縱橫水平桿以滿足混凝土結構整體受力及穩定性。如轉換層模板支撐安裝及大型構件用有專項施工方案,并經專家論證。 ④ 鋼管支撐扣件應在澆筑混凝土前進行檢查扭緊式增加扣件(十字花扣件)。⑤ 板模板主龍骨間距應控制在600㎜以內,次龍骨應控制在200㎜以內(九層膠合板為例),主次龍骨應采用40×100木枋,上下立邊應刨平。 Ⅰ 模板安裝--后澆帶二側模板及支撐提前拆除 原因分析 ① 后澆帶二側模板、支撐安裝時未嚴格按方案實施,未形成獨立體,混凝土徐變、應力線變形時間未達到。 ② 班組交底不到位。 防治措施 ① 嚴格按審批后的施工合作方案實施,后澆帶處的模板、支撐在安裝時應與支撐系統脫離開,形成獨立體系,待后澆帶澆筑完成且混凝土強度達到≥75%以上方能拆除支撐及模板,跨度大于8m的構件應混凝土強度達到≥100%方能拆除支撐及模板。 ② 加強班組交底的督促檢查。 Ⅰ 模板安裝--軸線偏移大,爆模,后期剔打 原因分析 短肢墻(柱)縱向筋澆筑混凝土后未及時扶正、校核,預拌混凝土流動性過大,從而使模板的側壓力過大,梁側模板支撐不牢或間距過大,爆模鋼筋位移,剔打鋼筋外露。 防治措施 ① 短肢墻(柱)縱向伸出樓面部位應增加不小于二道箍筋,澆筑混凝土后及時用鋼 尺校核軸線尺寸,鋼筋偏移的立馬扶正。② 梁側模板支撐間距應控制在400以內,板主、次龍骨應支撐在梁側模上。③ 爆模使混凝土構件截面積增大,剔打時嚴禁將主要受力筋剔出,如主要受力筋外露必須采取碳纖維加固處理。 Ⅱ 鋼筋安裝--同截面接頭過多 原因分析 ① 鋼筋配料時疏忽大意,未考慮原材料的長度。② 忽略了配置在構件同一截面中的接頭。③ 分不清鋼筋位在受拉區還是受壓區。 防治措施 ① 配料時按下料單鋼筋編號再劃出幾個分號,注明搭配,同一組搭配,可按一順一例安裝,接頭宜相互錯開。② 軸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桿件中的鋼筋接頭均應采取焊接或機械連接。③ 縱向受力鋼筋機械連接接頭及焊接接頭連接區段的長度為35,且不小于500㎜,同一連接區段內,縱向受力鋼筋的接頭面積百分率應符合設計要求。 Ⅱ 鋼筋安裝--梁二排筋下沉 原因分析 梁二排筋固定辦法不當,振搗混凝土時碰撞。 防治措施 ① 利用一些同鋼筋強度等級直徑25㎜的短鋼筋(長度按梁箍筋寬度)架立與梁下部二排筋及箍筋綁牢或為整體澆筑混凝土時振搗邦盡量避開碰撞。 ② 梁上部二排筋不能與箍筋綁扎的采用拉鉤筋方式懸掛綁扎或采用開口式施工箍筋兜起箍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