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新左旗供暖困局:“暖心工程合作”為何變“寒心工程”15
發表時間:2019-08-07 23:48 8月1日的夜晚,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下文簡稱新左旗)的街頭,已經有些涼意。 再過兩個月,就進入供暖季了。這個南側與蒙古國接壤,北側與俄羅斯隔河相望的高寒地區。供暖,是頭等大事。 提到供暖,尹博園小區居民王明(化名)的心懸起來。新左旗在2014年、2017年,分別發生過兩次供暖不足的情況。室內溫度8至10攝氏度,為了御寒,在家也得穿上厚衣、棉鞋,裹上被子。“真怕了,不希望這種事情再發生。” 新左旗曾有千余戶居民,像王明一樣在供暖季遭受寒冷侵襲。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供暖不足、居民受凍背后,是政府和熱力企業——義龍公司多年糾紛的結果。 2011年至2012年,政府引進義龍集團投資組建熱力公司,解決當地集中供暖問題。政府在和義龍集團的協議中承諾,供暖項目入戶管網工程由義龍負責,政府無償為義龍配備一億噸煤田。 但一年以后,這些承諾全部泡湯。此后,政、企雙方關系破裂,摩擦不斷。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二巡視組對新巴爾虎左旗進行巡視后提到,“阿木古郎鎮供熱項目決策不慎,多年來在產權關系、工程合作決算、管理運營上與承包商糾紛不斷。 政、企多年糾紛,讓當地居民在供暖季受凍。從“暖心工程”到“寒心工程” 誰之過?直至今日,關于多項遺留問題,政、企雙方仍在碰撞中,尋求解局之道。 全文6406字 閱讀約需13分鐘 招商引來的供暖企業 臨近供暖季,宋長坤心里開始打鼓,“聽說熱力公司換了,今年供暖是什么情況,還是未知數。” 宋長坤今年46歲,住在新左旗“新東方”的住宅樓。這里的冬季漫長且寒冷,最低溫度常常達到零下40多攝氏度。 嚴寒天氣下供暖不足,是令人難以忍受的。這樣的遭遇,宋長坤經歷過兩次。2014年12月底,氣溫降至零下30攝氏度。宋長坤家中暖氣管仍然是涼的。“在家里穿著棉衣、棉鞋,還直打哆嗦。” 為了御寒,他往家里制備了高能效電暖氣、電熱毯,厚毛毯、厚被子,“那兩月,冷得什么都干不了,過得非常辛苦。”當年,在寒冷中掙扎的,除了宋長坤,還有當地上千戶百姓。 2017年,供熱不足的情況再次重演。從那以后,供暖成為當地百姓最關注的問題。 老百姓只知道,供暖不足是因為政府和熱力公司有矛盾。實際上,兩者自2013年起,便開始有糾紛。 新左旗政府駐地,位于阿木古郎鎮。小鎮的面積約80萬平方米,人口不到兩萬。多年來,鎮子的供暖主要依靠小鍋爐房。“兩三棟樓,配一個鍋爐房。一些供暖設備老化到什么程度呢?一邊供著暖,一邊得拿電焊焊著,不然就會漏水。”義龍集團的董事長趙忠義介紹。 供熱情況散、亂、差的情況下,2010年底,當地政府官員找到趙忠義,想讓義龍集團在當地投資,建設集中供暖項目。旗政府承諾,如果義龍來投資,旗政府將無償為其配置一億噸煤田。 “阿木古郎鎮供暖,每年需要七萬噸煤。如果我們能得到一億噸煤田,不僅可以滿足供暖,還可以利用剩余的資源,跟其他大企業搞合作。”趙忠義覺得合適,就同意了。 2011年6月22日,新左旗政府和義龍集團簽署《新巴爾虎左旗阿木古郎鎮集中供熱項目建設協議書》。《協議書》中提到,義龍集團投資9000萬,組建義龍熱力公司,負責阿木古郎鎮規劃區內的供熱。作為補償,新左旗政府負責為義龍集團辦理配置煤田一事,《協議書》明確,無償配置給義龍集團的煤田,位于阿木古郎鎮南五一牧場處,數量是一億噸。 2012年10月1日,集中供暖項目一期工程順利建成,并投入運行。兩臺鍋爐經點火、運轉后,熱水通過各個換熱站,被輸送至阿木古郎鎮的居民家中。“一期工程投資1.73億元,供熱面積20余萬平方米,覆蓋面占全鎮的四分之一。”趙忠義告訴新京報記者,“供熱效果非常好,居民家中的溫度普遍達到28攝氏度左右。” 趙忠義記得,供暖后不久,呼倫貝爾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隊來企業考察。“領導夸我們,建設起點高、質量好,解決了冬季供暖不足的問題。” 當地一名官員告訴新京報記者,當時,市長到義龍熱力公司考察時高興地說,“我在縣一級的供熱企業中,沒有見過你們管理這么好的。” 第二年,呼倫貝爾市電視臺以《義龍熱力暖草原》為題,對集中供暖項目進行了專題報道。報道中,主持人手持溫度測量儀,在居民家中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室外溫度達到零下36.5攝氏度的情況下,居民室內保持在29.3攝氏度左右。 一名接受采訪的居民,對義龍熱力公司表達了感謝,“外面是冬天,屋里是夏天,非常享受。”新左旗住建局局長馬風華也稱贊義龍供熱項目,“高標準設計,高標準施工,反響特別好。” 億噸煤田成泡影 起初,政府和企業之間合作順暢,項目推進也比較順利,但這種“蜜月關系”維持不到兩年,便匆匆結束。 “之前我們算賬,咋算咋合適。現在想想,政府給我們畫了一張大餅。”提及協議中“億噸煤田”一事,義龍熱力公司負責人烏海民說。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最初,在為義龍公司協調煤炭一事上,政府曾積極奔走過。 記者獲取的相關文件顯示,2011年11月4日,旗政府向呼倫貝爾市政府發出請示稱,新左旗供熱用煤的運輸距離較遠,供熱成本高,加之旗財政實力較弱,對企業扶持能力有限,“急需通過為企業配備煤炭資源等方式,解決當前熱力建設及今后運營補貼問題。”新左旗政府請示市政府,在五一牧場(新左旗轄區內)的煤田內,為義龍集團配備2億噸煤,并為新左旗預留2億噸煤,以保障今后的民生工程及招商引資。 不久,上述請示被呼倫貝爾市政府辦公廳,轉批至市發改委、國土資源局和經信委等三個部門。2011年11月17日至12月8日,三個部門陸續對此事進行了答復。 市發改委、國土資源局均表示,將積極支持配煤一事。市經信委則提出意見稱,“按照目前自治區煤炭配置條件,供熱項目不符合配置要求。”市經信委建議,義龍集團聯合其他業主向自治區申報,并說明新左旗供熱企業的實際情況,以尋求上級支持。 到了2013年初,新左旗領導班子發生調整。趙忠義告訴新京報記者,此后,“億噸煤田”沒了下文,逐漸成了歷史遺留問題。新左旗住建局局長馬風華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解釋,因政策有變,上級部門認為供熱項目不符合配置條件,配煤計劃只能擱淺。 入戶管線工程被外包 除“億噸煤田”的計劃擱淺外,原本應由義龍公司施工的入戶管線,也被政府外包。 此前的協議中明確提到,供熱項目的主管線和支管線,由義龍集團負責建設;居民家中的入戶管線,由義龍公司做出預算,開發商審核、付款后,再由義龍集團施工。到2013年,這個工程被外包給其他公司。 新左旗住建局局長馬風華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部分條款侵害了第三方開發商的權益,政府部門無權強制開發商選擇施工方。開發商覺得義龍公司報價高,不同意由他們來施工建設,旗里也沒什么辦法。” 按照此前簽訂的協議,當地的開發商如果想往本小區接入熱力管網,需要由義龍做出預算,開發商審核、付款后,再由義龍公司施工。馬風華提到,開發商覺得義龍報價高,所以不同意其施工。據此,馬風華提出此協議有瑕疵。 對此,一位曾在新左旗任職的官員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說,“那(義龍)報價過高,你政府有審計,你有第三方呀,肯定不是說他報價多少,就給他多少錢。你要給企業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怎么把它合理化?這是操作合同中要解決的問題,不能因此(義龍報價過高)來否認這個合同。 本該由義龍公司施工的入戶管線被外包后,政府未經其同意,便將外包的管網與義龍的供熱管網打通。鑒于這些管網未經驗收合格,義龍拒絕向其供熱。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相關領導帶人強行打開了閥門。”義龍熱力公司負責人烏海民回憶,2013年10月2日下午,幾名警察帶著他,來到熱力公司二校換熱站。“在現場,新左旗副旗長劉樹森,讓幾個不明身份的人,強行打開供熱閥門。”當天,醫院換熱站、分公司換熱站的供熱閥門,也被強行打開。 之后,強接、偷接管線的情況愈演愈烈。2014年9月15日凌晨,義龍熱力公司在巡查時發現,有人用電焊機,將義龍公司的供熱主管網切開,想往小區里偷接熱力管網。 當年的9月15日到9月28日,管網一直沒有焊接,“近3000多噸的軟化水白白流盡,我們向政府匯報了,也報了警,但破壞管網的人沒得到懲罰,政府部門也一直沒有給處理意見。”距離供暖還有兩天時,義龍熱力公司的維修隊,才將被割開的管網焊接上。 2019年7月25日,再次提起此事,趙忠義仍然很憤怒,“政府哪能派警察去強制供暖?這不是把市場弄亂了嗎?你政府都這么做,老百姓不是更亂了嗎?有很多取暖戶,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交過取暖費,都是強接、偷接。”趙忠義說,“作為企業,遇到這種事,我們也只能跟政府協商,不能撂下不干,否則什么都沒了。” 據義龍公司和住建局2017年統計的數據顯示,偷、強接網的面積,共計384361.48平方米,占供熱總面積的51%。 義龍方面提出,政府強接官網,導致企業無法預估供暖的準確面積,因此無法保障供暖效果。“我本來做了 5 個人的飯,你強行給我加了 10 個人,我還不知道什么時候加,加在哪一桌了,這樣一來,大家都吃不飽飯。”烏海民說。 此外,烏海民提到,強行接網帶來惡性示范,很多居民因此不再繳費。“這些年熱費應該收一億六千萬,但現在我們只收到六千萬。” 對于此事,馬風華解釋,無論是強制接網,還是后來的應急接管企業,目的都是保證民生,政府部門的做法無可厚非。 義龍熱力公司被偷、強接管網的面積,經統計為384361.48平方米。 新京報記者 趙凱迪 攝 從“暖心工程”到“寒心工程” 誰之過? 政、企多年糾紛,讓當地居民在供暖季受凍。2014年供暖季,因溫度不達標,新左旗千余戶居民遭受寒冷侵襲。 2014年12月25日,此事被央視曝光。央視的報道顯示,居民室溫普遍在8至12攝氏度之間,為了御寒,他們在家中也得穿上棉衣、棉鞋,戴上厚帽子。 從呼倫貝爾電視臺的《義龍熱力暖草原》,到央視的《供暖不足 幾千戶居民寒冷中過冬》,兩年間,居民的室溫從29.3攝氏度降到8攝氏度。視頻中,T恤換成了厚厚的棉衣,憤怒的指責取代了夸贊。 新左旗副旗長劉樹森接受采訪時提到,造成新左旗大面積供暖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老舊樓房供熱管損壞嚴重。“另一個,就是供熱企業因為資金困難、管理不到位,沒有盡到供熱的社會責任。” 趙忠義對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此事是由于政府違約造成的。“億噸煤田”補貼落空后,供熱公司不得不借款維持運轉,因此,企業出現長期高負債運行的情況。義龍公司的財務負責人劉國柱說,2013年,義龍熱力公司各項支出為2358萬元,收入為834萬元,虧損1524萬。“熱力行業一次性投資大,又是民生項目,因此,企業每年都在虧損。”劉國柱告訴新京報記者。 2014年12月28日,供熱不足的問題發生后,呼倫貝爾市政府主要領導,在新左旗主持召開了協調會。參會者有供熱排查事故工作組、市委工作組、新左旗相關領導及義龍熱力公司相關負責人。 在會上,趙忠義同樣提到了資金問題。他說,當初經過政府招商引資,義龍集團想盡一切辦法,把熱力公司建成。“現在企業背上9800多萬的高息貸款,扛著這么大的包袱,堅持將近三年,運行十分困難。” 另一方面,趙忠義提到,由于政府組織強行接網,熱力公司無法確切掌握供熱面積,導致供熱不足的情況出現。 新左旗供暖不足的問題被曝光后,2014年至2017年,經過呼倫貝爾市相關領導的協調,新左旗政府分別向義龍熱力撥款4000萬、4000萬、4100萬、6000萬元,共計1.81億元。 但2017年供暖季,義龍熱力公司兩臺鍋爐出現故障,供熱延遲、熱力不足的問題再次出現。2017年11月20日,當地網友發布消息說,本該在9月末供暖的新左旗,推遲到11月1日才供暖,供熱效果也不好,居民室溫很低,約15攝氏度左右。“直至今日,老百姓不能理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無奈并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自發聚集到政府尋求答案和解決辦法。” 當地一名居民也告訴新京報記者,2014年央視曝光后,當地的供暖效果一直很好,到了2017年,有個別小區出現了供熱不足的情況。 趙忠義說,2017年11月19日,旗里領導曾找他開會商議此事,他提出會爭取在11月24日完成維修,實現供暖正常。 但在約定時間到來的前一天,新左旗政府突然對義龍熱力公司,進行了應急接管。政府的《告知書》中提出,義龍公司無法保障供暖,已經嚴重影響到公眾利益,經多次協調、督促后仍無法保障正常供暖,遂依據相關條例,對供熱設施進行應急接管。 遲遲未出的第三方審計結果 政府的反復,讓趙忠義琢磨不透,早在2009年,他就有過這種感覺。 2009年,政府為了迎接相關會議,提議讓趙忠義先代建一座賓館,之后,再由旗政府回購。 賓館一年后竣工。“政府用了一段時間,以資金不足為由,交接給我們。”趙忠義說,之后,賓館成為政府指定接待單位,“10 個月經營期內,政府招待費用花了 800 萬,至今還欠200 多萬沒給。” 之后,到2017年5月10日,回購一事再次被提起。義龍集團和旗政府簽署回購協議,并按照政府要求,將賓館經營管理權委托給呼倫貝爾一家旅游投資公司。 “委托協議簽訂后,賓館被接管,但政府一直沒給我們回購款。”趙忠義說,在政府接管其間——2017年11月,賓館莫名其妙被砸,經評估,損失達3400多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