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北京老建筑項目:北京故宮之五:乾清宮463
發表時間:2019-08-05 12:56 紫禁城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而過了乾清門,就來到了內廷, 內廷是后寢區,是皇帝、后妃、皇子們等的居住、生活之地,包含寢宮、書房、佛堂、苑囿等。建筑項目格局精巧,裝飾豪華秀雅。主要包括中軸線上的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還有乾東五所、乾西五所、寧壽宮、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等區域。 內廷正殿,即民間所謂“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中的第一座宮殿。 乾清宮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筑為清朝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宮的名字出自《道德經》。“乾”是“天”的意思,“清”是“透徹”的意思,一是象征透徹的天空,不渾不濁,象征國家安定;二是象征皇帝的所作所為像清澈的天空一樣坦蕩。為表示帝王是天地間唯一的、最尊貴的,他的居所故名乾清宮。 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坐落在單層漢白玉石臺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1400㎡,自臺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獸9個。 檐下上層單翹雙昂七踩斗栱,下層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金龍和璽彩畫,三交六菱花隔扇門窗。 乾清宮前有寬敞的月臺,左右兩側分別設有銅龜、銅鶴一對,日晷、嘉量各一,香爐4座。月臺中間還置有六角燈桿石座兩個。 殿外,東側有日晷,它是古代的計時工具。西側設有嘉量,它是古代的計量器具。這兩件陳設象征皇帝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公正無私的,對天下百姓都是坦誠、平等的。 乾清宮前月臺上的銅龜下鑄有托盤,盤內雕有海水浪花。背景為東側廡廊。這里的銅龜長的是龍頭,不是普通的龜,是“霸下”,龍之九子的老六,名為赑屃(bìxì)。他力大無窮、好做善事、樂于助人,不怕困難,奮發向上,是財富、長壽、吉祥的象征。 銅鶴的底座托盤中,雕有山石。這個太和殿前的不同。仙鶴是仙人的坐騎,是道的永恒,而龜代表永恒與長壽。它們在一起取龜鶴延年之意,象征江山社稷萬代相傳。 乾清宮月臺東西兩側各設臺階,階下還有兩個燈桿石座,石座中心有鑄鐵膽,節慶時,立燈桿用,比壽寧宮太極殿的燈桿石座多出兩個。 在月臺東側臺階下有一個漢白玉雕刻的石臺,石臺之上是一座微小的鍍金宮殿,同樣,西側對稱的部位也有一座。東側的叫社稷金殿,西側的叫江山金殿,合稱江山社稷金殿,口語也稱其為金亭子。這兩座文石臺是清順治十三年重建乾清宮時增建的。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 乾清宮東西廡房為連檐通脊,坐落在高1.1米的臺基之上,前檐出廊,后檐為半封閉護檐墻。別小看這些廡房,很多機構設在這里。在這個院子里,南東廡房有7間,東南為4間,東北廡房9間,共計20間,兩側對稱,共計40間。實際上是1個五間,5個三間,共6個功能單位。 在乾清宮露臺南沿和御路、階陛銜接處,有三個涵洞,高近兩米左右,寬一米左右,名為“老虎洞”。據說,因為皇宮中等級森嚴,侍奉皇帝的內傳不能登上露臺和御路,只能在“老虎洞”中來往穿行。 院落的東廡,從北向南應該是昭仁殿、御茶房、端凝殿、自鳴鐘處、日華門、御藥房、祀孔處、上書房。 昭仁殿在東廡北端。昭仁殿和弘德殿的形制基本相同,都是單檐歇山頂,面闊3間,前接卷棚抱廈3間。南向,正中明間辟門,兩次間檻窗。每殿左右側后各有耳房,東西對稱。改建的殿后檐下抱廈略有不同。 康熙皇帝曾作詩贊昭仁殿:雕梁雙鳳舞,畫棟六龍飛。崇高惟在德,壯麗豈為威?昭仁殿與弘德殿都是體積很小的配殿,但卻是皇帝度過許多光陰的地方。康熙年間是皇帝的寢殿,乾隆皇帝后來將昭仁殿改作貯藏宋以來珍版書籍的地方。昭仁殿的"天祿琳瑯"匾是乾隆皇帝手書,殿后廡懸掛著"慎儉德"之匾。 御茶房:在乾清宮東側,端凝殿北側三楹房屋是“御茶房”。御茶房提供皇帝所用的茗飲、奶茶、果品及宮中各處的供品,參與備辦節令宴席。太后、皇后及皇子們另有各自的茶房。匾額“御茶房”是康熙手書。 端凝殿:和西廡的懋勤殿對應。這兩座小殿在建筑上沒有與它們所在的廊房分割開,雖然取了殿的名稱,但外形上不具有殿的形式。端凝殿和懋勤殿的殿名,是明嘉靖朝禮部尚書夏言擬出的。當時東邊的端凝殿用于貯冕弁,西邊的懋勤殿用于藏書史,端凝取端冕凝旒之義,懋勤取懋學勤政之義。清代皇帝御用的冠、袍、朝珠、帶、履都在這里存放。清遜帝溥儀居住在紫禁城期間,曾將自己剪下的發辮存放在這里。 自鳴鐘處:端凝殿之南的三楹房屋,是清廷存放自鳴鐘的地方。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敬天",匾額曾掛在室內,兩旁是御筆的楹聯:"簾縈香篆齋心久,座殷鐘聲問夜遙。" 日精門:是后宮中區通往東區的一道較大的門。乾清宮的西廡,也有一道與日精門對稱的門,叫做月華門,通往后宮的西區,寓有“乾坤日月明,四海皆生平”之意。日精門:日精門是乾清宮院落的東門,是乾清宮前庭出入的主要門戶之一,門外即東一長街,東南方即通往齋宮的仁祥門。 明代宮女若犯了過失,要被罰以提鈴警夜。規定從乾清宮前走到日精門,再到月華門,再走回乾清宮前。循環往復。深夜,被罰的宮女提著鐵鈴,緩緩地走著正步,還要邊走邊唱:"天下太平"。聲音要緩而長,與鈴聲相應。即使刮風下雨、天寒地凍,也不許回避。 御藥房:在日精門之南,房中曾有康熙書寫的兩個匾,一為"藥房",一為"壽世"。御藥房隸屬于內務府,掌管皇帝、后妃的用藥。御藥房的太監們負責帶領御醫到各宮診病、煎藥及安置御醫夜晚在這里值班。 祀孔處:乾清宮東廡最南端的一間房,供奉著至圣先師孔子和歷代先賢、先儒神位。乾隆皇帝的御筆匾額和對聯,分別是:"與天地參";開洙泗新傳,圣由天縱;集唐虞道統,德合時中。乾隆皇帝極為敬重儒學,每年的元旦,三更起身,來到這里,向孔子等神位行禮。黎明時,上書房的師傅來這里行禮。 上書房:看上圖最右邊為乾清門,從乾清門開始向東數兩間有個門,門的兩側各兩間房,和門所在的房一共五間房,這五間房就是上書房的所在地。上書房是供皇子皇孫讀書的地方。早年皇子皇孫讀書的地方在西華門內的南薰殿附近的西長房,到了雍正年間,乾清宮不再是皇帝的寢宮,就搬到這里。 凡皇子年界六歲,即入書房讀書,一般派滿漢大學士一人或二、三人為上書房總師傅,并設漢文師傅若干人,稱為“諳達”的滿蒙師傅若干人,均多以貴臣充任,又有內外諳達之分,內諳達負責教授滿蒙文,外諳達教授騎射。總師傅有事則來,不必日日入值。師傅們輪流入值,與皇子皇孫們相見,僅以捧手為禮而不下跪。每日寅時(凌晨3:00-5:00)來到書房早讀,卯時(凌晨5:00-7:00)開課,午時(11:00-13:00)下學。各大節日放假一天,實際只有元旦、端午、中秋、本人生日和皇帝生日這五天。 學習課程主要是四書五經和詩詞,也同時學習滿漢文,并練習弓箭齊射等。 再說西廊廡——從北至南為弘德殿、懋勤殿、批本處,月華門,奏事房、內奏事處、南書房、敬事房 作為乾清官西配殿的弘德殿,殿內正堂懸掛著乾隆書寫的"奉三無私"匾額。楹聯是:"二殿三謨法堯舜之道,五風十雨協天地之心。"康熙皇帝從在位的第十年到第十九年,每天清晨御門聽政之后,就來到弘德殿,聽日講官講論四書五經。后來講的地點移到乾清宮內。乾隆、嘉慶年問,皇帝還經常在弘德殿辦公和用膳。同治皇帝即位初年,弘德殿專門用作小皇帝讀書之所,翁同龢、倭仁、李鴻藻就任同治帝的老師。故弘德殿有弘德書房之稱。 懋勤殿:在弘德殿南,殿內曾有高宗純皇帝御筆題匾:基命宥密。明代修建懋勤殿是為了貯藏書史,康熙皇帝沖齡時曾在懋勤殿讀書,后來懋勤殿成為皇帝文翰活動的場所。嘉慶時,內府書畫經鑒定后,都要鈐上懋勤殿印。今博物院藏書畫每有"懋勤殿鑒賞章"。懋勤殿還是清帝每年勾決秋審死刑人犯的地方,叫做懋勤殿勾決。懋勤殿建筑上也沒有與西廡廊房分割開,外形上不具備殿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