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瑰寶之唐代現存木結構建筑項目36
發表時間:2019-08-04 19:39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存續三百年,留下了大量建筑項目遺存,有殿宇、磚塔、石塔、石窟、墓葬等等,其中木結構古建筑因保存不易,流傳下來最尤為珍貴,有確切修建時間和唐代建筑形制的也就五座,唐以前到目前為止沒有存世的。所以唐代木構建筑更顯得彌足珍貴。五座唐代單體木構建筑分別是: 位置:山西芮城縣北龍泉村古魏城城垣遺址內 年代:唐大和六年(832年) 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仁王廟是當地百姓為了祈求上天降下甘霖,滋潤農作物,感恩司雨龍王之首—廣仁王而修建的廟宇。又因廟基前五龍泉涌成溪,當地百姓也俗稱其為“五龍廟”。經千年的歲月洗禮,地面建筑僅存正殿和清代戲臺及碑刻四方,其余建筑無存。廣仁王廟建筑位于高大的臺之上,臺下有五龍泉。2016年廣仁王廟經過環境整治,周圍修建了圍墻,成立文物管理所,當然也就收取15元的門票。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梁架為四架椽屋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柱間有闌額,無普拍枋,內部擱架鋪作斗拱碩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構成極平緩的廈坡。殿內無柱。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顯示了唐代建筑風格。 正殿前檐墻壁原有唐碣兩方,清碣兩方。 位置:山西省五臺縣陽白鄉李家莊村西北的臺地上 年代: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 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佛教禪宗分為北禪宗與南禪宗兩大派別。五臺山是北禪宗的天下。該寺屬南禪宗創立,其時為不出名的外圍小寺,故名南禪寺。正因為此,唐武宗滅法,才僥幸未被毀壞。后來,南禪宗占領了五臺山。南禪寺一直保持其名,成為一種光榮。現存寺廟座北向南,南北長60米,東西寬51米,總體呈長方形。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平面布局分兩個院落。右為殿堂院,共12間,有觀音殿、伽蘭殿、護法殿,為清代建筑。正殿3間,為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遺物,距今已有1233多年歷史,屬于中國現存木結構建筑物中的元老,享譽海內外。左為禪舍,有房屋15余間,為現代建筑。 位置:山西澤州縣東南17公里硤石山麓 年代:唐大和七年(833) 級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蓮寺1986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蓮寺分為古青蓮寺和新青蓮寺,古青蓮寺現有正殿3間,南殿3間,正殿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國現存唐代寺觀塑像3處中的一處。南殿存彩塑12尊,其中5尊為宋塑。寺外東側存一藏式舍利塔,西側有唐代慧峰大師塔。新青蓮寺為兩進院落,北天王殿、藏經閣、釋迦牟尼殿、大雄寶殿由南到北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兩廂羅漢樓、地藏樓、施房、僧舍左右對稱,十方堂、藏經閣錯落有致。建筑結構多為宋代風格,彩塑多為宋代所作。彩塑、碑碣、宋建筑、無影塔、乳竇泉、子母柏堪稱青蓮六絕。。新青蓮寺系唐末宋初建筑,磚木結構,寺貌威嚴,藝術價值增高。寺座北向南,殿閣樓宇排列,左右對稱,錯落有致。出檐斗拱深遠,莊重穩建,舉折平緩,古樸堅固,是研究古代建筑的珍品。 位置:山西五臺縣東北三十二公里,佛光寺中軸線東高臺上。 年代:唐大中十一年(857) 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目前發現的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筑之一(僅次于五臺縣的南禪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位于山西省五臺縣南臺豆村東北約5千米的佛興山山腰,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唐代會昌滅法時曾被毀,唐大中十一年(857)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被列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現存的唐代木構大殿,集塑像、壁畫、墨跡、建筑于一體,是中國目前發現的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筑之一(僅次于五臺縣的南禪寺大殿),被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第一國寶”。佛光寺大殿大殿面闊7間,進深4間,為單檐廡殿頂,通面寬34米,總進深約18米。由22根檐柱和14根內柱圍合而成,金廂斗底槽。內槽闊5間,深3間,三面依柱砌扇面墻,內供佛壇。佛光寺大殿的構架為殿堂型構架,分為三個水平層,柱網層,鋪作層,屋架層。 位置:甘肅敦煌莫高窟 年代:唐景福二年(893) 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敦煌196窟檐的建造年代是根據窟內壁畫的繪制年代推導而來,壁畫與窟檐同期,唐景福二年(893年)前后,與現存建筑相符。 這座窟檐只有一個建筑前檐,而且頂部損毀了,現在的屋頂是五十年代簡易搭上去的,但現存的梁、柱、枓栱的結構完整保存了唐代信息。196窟檐面闊三間,前檐用八棱木柱,重楣闌額,無普拍方,無補間鋪作,柱頭鋪作已不完整,可見櫨枓之上橫出泥道栱,正向前出為窟內乳栿梁頭砍成的華頭子,再往上的部門已經沒有了。如果還原回去,應該是乳栿之上置劄牽,華頭子之上為一道斜置的昂,昂尾壓于劄牽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