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合作談傳統建筑形式繼承與再生1
發表時間:2024-03-21 15:50 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研究背景 我國各民族之間由于地域性、人文性、歷史性的不同展示出的地域風貌及生活習性具有差異性,其構筑樣式區別較大,但都具有各民族的文化特色。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大家對物質及精神享受的需求不斷變化,潛意識地認為要施工合作隨著時代的步伐,融入新社會,新集體就要脫離傳統文化的思想,認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兩者對立存在,導致無法繼續繼承及保護傳統的歷史文脈。因此,如何在繼承傳統居住形式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元素進行再創造,成為一個值得大家深入思考及研究的課題。 1.2研究意義 遺留的傳統建筑形式往往給人一種破舊、與時代不對應的感受,但其衍生出的建筑形式卻具有時代背景下的人文精神,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人文性及歷史性,體現出文化與環境的結合。運用傳統的建筑形式進行創新設計,不是單純地對其“重建”,而是在其歷史與文化的基礎上對建筑本身進行的“重建”。本文研究項目結合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下知青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對中國傳統民居的建筑形式進行設計研究,將傳統建筑形式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設計具有中國特色并適應當代人居環境的空間。 2民居環境的遺存與現狀 2.1自然氣候 吉林省的冬季較夏季時間長。受地域及氣候條件影響,吉林省的建筑形式與其他地區具有差異性。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是施工采光。由于雪量較大即采用斜坡式屋頂,減少壓力;建筑密度較小使得建筑之間的采光更好。與南方的建筑形式相比,北方建筑多呈現低矮與無通透性的特點。 2.2民居環境的整體風貌 最早的民居多為山谷之地。受自然環境影響,物資缺乏,人們居住保暖問題日益凸顯,從而衍生出“地窨子”的建筑形式。這種建筑朝陽搭建,具有采光保暖及殺菌的作用。建筑以半地下形式居多,冬季積雪的覆蓋也起到防寒取暖的作用。為防止沙塵天氣又要滿足日常需求,多搭建在山澗山坡,就地取材搭建便利,體現了人類在惡劣的氣候及物資缺乏的條件下,仍然能自給自足。反映出整體建筑形式不僅有歷史性及人文性,更體現出了環境與人文的結合。然而生態民居的基本特性與其相吻合,也是資源與環境相結合的產物,是人類追求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民居樣式之一。 3傳統民居改造案例 項目位于吉林省長白山腳下的新興堡村,項目基地原為當地鄉村廢棄舊房,現為知青返鄉休閑度假民宿,建筑面積約為1400m2。這里有難得一見的古民居,村落周圍的山野里古木眾多,周邊環境秀麗,地理位置優越[1]。 3.1設計思路 對建筑形式進行分析研究時,不應只受到外來思想的影響,而忽略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內涵。所以在設計時應既體現“舊”又體現“新”,既體現“傳統”又體現“時代”,應抓住根本做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民居建筑形式。而對傳統建筑的繼承,不是一味地保留,而是對具體地段建造的尊重,即對已形成地段特征的隨機因素予以尊重、延續;也不是一味地拆除,是在其歷史與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對建筑本身的“重建”。“再生性”是對傳統民居建筑進行優化、改良和修正。應在保護原有結構的基礎上,利用再生性的材料,例如,當地豐富的石材、木材和本土植物。在應用新材料、新設備和新發展思路的條件下對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進行創新和改造。 3.2設計定位 建筑改建要以人為本,不能因改造整體建筑而間接改變人的生活質量。在人與自然相結合的前提下,應同時滿足二者,缺一不可。建筑形式應結合內外2種因素:外在因素為物質及精神所需,內在因素體現整體的精神文化內涵[2]。建筑形式應考慮建筑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文化,因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物質及精神需求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生態民居要想使建筑形式得以提升,應深刻地思考其內在因素。一個地域的文化不會隨著時展而變化,即以兩者相結合為基礎,結合時代特有元素,使內外空間體現其特有的地域特色。雖現今中外都對此研究較多,但文化差異導致審美、空間分布及裝飾材料的運用都具有不同的美學特征,所以研究其內在的文化本源,能認知本民族的文化內涵。 3.2.1選址分析在改造過程中,區域的選取也存在一定的優劣勢。優勢為建筑樣式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臨長白山旅游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劣勢為建筑樣式缺乏保護措施,基礎設施殘舊。構筑樣式為傳統的民居模式,臨旅游區的發展能促進建筑的保護;但如何在改造的過程中延續歷史文化也是一個難題。“隱形建筑”是地窨子建筑形式的一種說法,在視覺上更能與自然融合。我國較早的村莊聚落的形式多采用群體式,所以在設計時可以借鑒這種方式來進行改造設計,由幾千戶縮減為小于20戶的小型集中式民居,更利于整體規劃與設計分析。 3.2.2適宜人群基于項目選址的傳統建筑形式,因東北地區歷史文化特征明顯,老一輩都經歷過上山下鄉時期,對傳統建筑形式有其深厚的感情,民居為當時中國20世紀50年代知青下鄉做工的居住地,因此,本項目以知青下鄉人員作為適宜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