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合作抗震設計在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應用10
發表時間:2022-08-17 15:17 在我國各地城鎮化落實進程日趨加快的社會發展新階段中,城市人口數量日漸增多,社會大眾居住同樣隨之集中化發展。在此背景下,處于地殼運動活躍時期,一旦發生重大的地震災害將造成難以預估的公私財產及大眾生命損失。而因近年來,我國各地地震災害的發生頻率只高不下,尤其是西南地區。所以,房屋建筑領域應重點聚焦抗震設計效果。將抗震設計有機結合于房屋建筑整體結構設計,充分發揮抗震設計的積極性應用價值,最大化增強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能力。以抗震有力為基礎保障,保護社會大眾在地震災害中的財產及生命安全。 1抗震技術的概念 1.1抗震技術的原理 地震災害的高強破壞力源于地球地殼施工合作中的巨大能量,這種能量可承載橫波、縱波向周圍傳遞擴散,促使地表建筑物遭受能量波的負面影響,隨即衍生出劇烈震動,破壞建筑物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完整性。在地震災害下,因建筑物主體振幅與其阻力值具有聯動關系,即在阻力值低的情況下,建筑物對地震能量的抵消能力將降低,其振幅將增長,則可對建筑物造成嚴重損毀。對此,抗震技術的根本原理就是提高建筑物自體阻力,確保在地震災害發生后,其振幅可有效下降,以此減輕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損害。 1.2抗震技術的標準 我國房屋建筑抗震技術標準:1.2.1甲類建筑。甲類建筑就是常說的重大工程建筑項目,或是在地震災害影響下,可能出現嚴重損毀的房屋建筑。設計人員在圍繞甲類建筑展開房屋抗震結構統籌設計作業中,其抗震設防烈度應特殊超出當地規劃的標準指數。1.2.2乙類建筑。對于乙類建筑來講,在推進抗震設計工作時,若房屋建筑整體規模有限,設計人員則可秉持因地制宜原則,按照當地既定的抗震設防烈度要求,運用抗震性能更強的抗震結構,完成房屋建筑整體抗震設計。1.2.3丙類建筑。基于丙類建筑開展房屋抗震設計,設計人員同樣需著重滿足當地抗震設防烈度的具體要求,使建筑物可有力抵抗地震災害。1.2.4丁類建筑設計人員在丁類建筑中執行抗震施工設計任務,抗震設防烈度可適當低于當地標準數值。但在抗震設防烈度已為6度的條件下,則不宜再降低抗震設計等級。 2抗震設計在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的現實意義 2.1加強建筑結構穩定性 在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作業中,為強化抗震設計效果。設計人員首要任務應為提高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安全性以及布局合理性,保證建筑物優質性能、功能的充分發揮。對此,應優先采用具備一定強度、延性、超長率的施工建材,增長建筑結構的完整性、建筑構件的“轉動力”及耗能水平。此外,在房屋建筑布局方面,設計人員應科學設置安全避難場所、事故應急疏散逃生通道。確保在地震災害中,大眾能夠快速撤離建筑物內部。 2.2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 目前,我國房屋建筑工程領域發展勢頭較為迅猛,設計人員在房屋抗震設計作業中,可靈活選用多元性科學技術,輔助抗震設計工作高效落實,如BIM模型等。精準篩選性價比、高質量、科學性強的抗震設計方案,增強建筑結構整體抗震性能,滿足房屋建筑日常使用的現實性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