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下的傳統建筑資質合作文脈發展

7
發表時間:2022-03-02 15:52

從宏觀上來看,長三角地區的江南文化板塊分別帶有人文性質的文化圈和水系性質的文化帶特征。需要以此為切入點,從資源發掘、價值評估、形態認知、保護策略及特色傳承方式研究等方面,幫助全面了解長三角地區城市傳統建筑的建造特征與文化的整體面貌,并正確認識與比較長三角地區傳統建筑所呈現出的多元性、差異性的發展脈絡與鮮明特色。長三角地區傳統建筑是地區文化遺產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建筑文脈是地區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從當今的需要出發,以積極的態度去研究地區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通過啟迪從而創造出適應時展的現代建筑資質合作文化。同時,要注重以人為本、文化傳承、地域特色與文脈要素的關聯性,以現代精神對傳統進行重新審視,從文脈要素、人文要素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與廣泛探索,同時進行跨專業的綜合性研究,打破以往單純的對建筑空間本身的研究方式,嘗試將歷史人文、社會哲學、空間環境等方面的研究進行整合式探索,以期對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傳統建筑的文化構成體系進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解讀,而非只做表面文章。文化基因的核心內容是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作為人類文化系統的遺傳密碼,在代際之間進行縱向傳遞的同時也以橫向方式進行傳遞。與生物體的基因型和表現型之間的對應關系相比較而言,可以以文化基因的視角,將傳統建筑作為人類文化載體的表現型,從而解析文化基因與傳統建筑空間的內在聯系,提取文脈要素指標。特定范圍內的傳統建筑空間依賴其所承載的特定社會群體,是社會性與空間性的統一。而文化基因是文化結構譜系中最活躍的可傳播單位,既不是單純的物質形態,也不屬于純粹的精神范疇,并且存在連續性變異的特征。因此可以通過對文化基因及其表現型的研究,揭示文化基因與傳統建筑空間的對應關系,以及在文化基因變異影響下的空間演化規律,從而為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和連續性提供新的保護與發展思路。

文化基因對都市圈空間的控制機制和變化規律則可以通過兩方面來進行分析:以時間為線索,從歷時性方面解釋文化基因的變異與長三角地區傳統建筑空間結構與形態的演化之間的對應關系;以空間為線索,從共時性方面分析傳統文化如何在城市空間中共生發展,以及其對空間的控制作用。除此以外,還可以通過設計類型學與人文類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長三角地區傳統建筑中的江南文脈的內在聯系與外在表現。目前針對長三角地區傳統建筑的研究多集中于建筑構造特征與外部空間研究,江南文脈與文化基因對傳統建筑各個方面影響的重要性并未被完整揭示出來,文化基因作為復制因子在物質空間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起著控制和影響的作用,重視城鎮文化基因,使之在物質空間中得以保留和呈現,是維護傳統聚落風貌特色的關鍵。借助仿生物基因遺傳理念———謎米,從文化基因角度探討、剖析影響長三角地區傳統建筑的主要人文因素,通過研究文化基因引起的建筑空間形態演變,試圖對傳統建筑中江南文脈的傳承與發展提供相關的策略。此外,以市鎮平面分析法為主要研究手段,可以透過歷史遺存的物質現狀,分析出歷史片區及建筑的發展過程,是使研究內容更深入的重要手段。

我國的環境設計發展時間短卻迅猛而急促,在發展之初對西方功能主義的設計風格幾乎全盤接受,而造成了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缺失。時代是不斷發展的,對傳統與文化建立人文角度的理解和消化吸收,才是對中華民族遺產和精神財富最佳的繼承方式。這也對設計的各個階段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與傳統文化進行邏輯求證的同時,還要思考其和諧與錯位,并從中找到有促進作用的文化基因吻合點。只有奠定了設計中穩定的人文根基,才能激發作品所引起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產生文化自信。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起源、發展、特質和精髓的總體性判斷,以及對其進行的禮敬、繼承和創造性推進是文化自信的基本立場和傳承態度。文化自信必須也必然要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重視文化熏陶,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才能使廣大群眾堅定其信心,產生文化自覺。同時,將民族文化的傳統精髓、藝術和諧的審美傾向和生態環保的發展理念以一種集體的自覺融合狀態進行保持,才能發展出符合中國特色的環境設計之道。環境設計所滿足的需求是多樣的,所反映的現象是豐富的,它所蘊含的文化內容是深刻的。用文化來審視環境設計學科,意味著不僅開辟了通向現代環境設計的道路,也打開了闡釋古代傳統建筑的新思路,在現代化的洪流中,去創造更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環境設計文化,并保持生態化良性發展。


友情鏈接

 聯系地址: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蜀西路46號9棟9樓901號     監督投訴電話:1388188220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