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合作中工程設計的合作方式與資金的引進和利用74
發表時間:2020-03-25 09:43 現階段,工程設計采用國際招投標方式已司空見慣,而且在很多重大項目的國際招標中所邀請的境外設計公司數量明顯多于國內設計單位,有些項目根本不邀請國內設計單位參加,如果要參加也得和一家境外設計公司合作。當然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境外單位中標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因此國內外建筑設計公司的合作設計也就越來越普遍。對于業內人士來講,“合作設計”的概念是因為境外設計公司對當地的各方面情況不了解、相關的政府部門又無法管理等原因而形成的一種國內外設計公司合作的方式,但是其他方面對“合作設計”的理解則傾向于改革開發初期“合資”的概念。合資完全是資金的引進和利用,而合作設計則可提升到文化層面的“合作”。 對于國內的設計人員來講,到國外留學、參觀、交流與合作設計不同,因為在合作設計中我們往往處在文化的弱勢,我們必須首先認同別人的文化,認同感越強,合作也就越受到“好評”,這一點參加過合作設計的建筑師都會有同感。合作設計學到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圍繞建筑合作設計的整個思維過程卻被打亂了,獨立思考能力和思維連慣性在不知不覺中下降,甚至會導致自信心的缺失,而嫁接于他人文化干系上的新支可否被認為是我們本土文化的發展。毫無疑問在中國加入WTO的緩沖期結束、全球統一市場形成后,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創作仍將會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有人提出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建筑師在中國做設計都會考慮當地的文化傳統和自然環境,這樣的見解未免不現實,國內多年合作設計的歷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從很多中外合作設計項目中可看出,年輕一代的中國建筑師完全能夠與國外建筑師共同工作,并沒有明顯的差距,甚至有些時候方案的立意是由處于配合角色的中國建筑師來完成的。合作設計的途徑原本可使我們更好地學習國外先進的建筑技術、構造、材料和團隊工作方法,而當前合作設計的發展趨勢是國外建筑師做方案創意,國內的設計公司以原有的工作狀態完成施工圖設計,這是有悖合作設計的初衷的。如今但凡工程設計如不出自國外建筑師之手、不通過合作設計來完成,就建造不起來似的。 由此合作設計也就很自然地成為一種形式,一種時髦,既然是形式,內容如何導演那就“各顯神通”了。有的花2000元一天的價格雇一名外國人為介紹方案撐門面,亦稱之為合作設計;有的在本國實為名不見經傳的設計公司,也能通過合作設計依靠國內大型設計公司的技術支撐撈得一碗飯吃;更有甚者迎合國內業主急于標榜自己的“開放胸懷和超常魄力”,送來在目前世界范圍內都極具挑戰性的方案以達到中標的目的,并以不平等條件與國內設計公司簽訂合作設計合同,盡可能多地包攬設計工作,賺取超值利潤,同時達到為自己品牌增值的目的。這樣一來會使得國外真正有著較長歷史和豐富工程設計經驗的公司無所適從,逐步退出國內方案競爭的層面。因此,通過合作設計迅速提高國內建筑師的整體水平,特別是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至少是一個不全面的解決方案。當然我們并不拒絕合作,相反我們應該更加清醒、主動地參與合作。 在廣泛的合作過程中豐富我國建筑文化的內涵,以保持我們自身文化的完整性和特征。20世紀90年代落成的上海金貿大廈可謂是合作設計中尊重中國建筑文化傳統的代表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一致好評,并成為廣泛開展合作設計的理由。但形式上的模仿即或成功也只能是一次性的,中國不可能出現第二個金貿大廈,而中國自東漢以來近2000年的歷史,集多少能工巧匠之聰明才智逐步形成的樓閣式塔造型的“財富”傾刻間被“消費”掉了,因此傳統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形式”可以比作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