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創新帶來的意義

1864
發表時間:2020-01-14 11:15

城市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朝著復雜化與多樣化的方向轉變,施工單位也需積極應對技術應用環節中的變動,調整常用施工手段,創新施工方法,依靠新型施工工藝技術在新一輪的施工建設過程中獲得更多顯著的成就與市場份額,提升自身在建筑制造領域中的影響力。現參照最常見的施工條件,剖析創新建筑建設技術手段的工作。

1 創新建筑施工技術的現實意義

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和建筑規模的不斷擴大,工程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促進作用,技術創新能夠促進生產力更快、更好的發 展。而現階段,我國施工行業技術創新的力度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建筑行業的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技術創新是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強化自身的實力和競爭力,推動企業施工技術的不斷改良和創新,同時積極將創新的成果應用到實際中去。

2 創新應用施工技術手段的建議

2.1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建議

由于現代建筑普遍具有相對比較大的建設規模,因此在施工活動中經常會出現應用大體積混凝土的情況,混凝土中含有的水泥材料會帶來水化作用,釋放出一定的熱量,建筑中的使用的混凝土材料會因此而形成內外溫差問題,裂縫隨之出現到混凝土表面上。因此在運用混凝土材料時,必須關注溫度條件變動的情況,控制溫度,消除收縮與溫度裂縫問題。

展開溫度計算活動之后,可確定溫度變化情況,在分段澆筑與整澆施工方法中做出選擇。給混凝土使用合適的運輸工具,選擇強度適中的搗實機械裝置與澆筑設備,澆筑過程中始終把控溫度變動情況,避免在高溫條件展開澆筑活動。

大體積混凝上分段澆筑完畢后,應在混凝上初凝之后終凝之前進行一次振搗或進行表面的抹壓,排除上表面的泌水,用木拍反復抹壓密實,消除最先出現的表面裂縫。在冬期施工的條件下,混凝土抹壓密實后應及時覆蓋塑料薄膜,再覆蓋保溫材料。非冬期施工條件時,可覆蓋塑料薄膜及保溫材料,也可在混凝土終凝后在其上表面四周筑堤,灌水 20~30cm 深,進行養護。并定期測定混凝土表面和內部溫度。混凝土在潮濕環境中的養護時間,對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養護時間應過 7 天,對摻用緩凝型外加劑或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養護時間應超過 14 天。


友情鏈接

 聯系地址: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蜀西路46號9棟9樓901號     監督投訴電話:1388188220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