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資質合作“放管服”改革,真的能為企業減負嗎?7
發表時間:2019-09-20 16:15 隨著建筑行業“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企業資質的申請門檻大為降低。 建筑企業在申請某些類別的資質時,不再需要提供人員社保證明材料,不再需要配備八大員,降低人員配備數量。甚至福建省還允許一級建造師延遲注冊,企業資質審批下來后,再“招贅”人才。 工程資質合作“放管服”改革,真的能為企業減負嗎? 基于此,不少人猜測企業資質會逐漸淡化直至取消,那么,企業資質會淡化到什么程度,建筑企業還有必要辦理資質嗎? (一)沒有企業資質=輸在起跑線上 企業資質的申請門檻越來越低,去掉八大員、實行告知承諾制、走電子化流程之后,建筑企業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花更少的精力辦下資質。這樣一來,獲得資質的建筑企業就會水漲船高,建筑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 當資質證書被更多人持有,不具備企業資質的建筑單位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連一張基本的文憑都沒有,憑什么被招標人選擇、被發包商信任呢? (二)每減一項指標,就增加一分含金量 簡化企業資質審批手續,是為了去掉有水分的枝節,留下具有實用性的部分,使資質證書更加具有含金量和說服力。 確實是有很多地區出臺了“允許跨資質等級承接工程”的政策,但想開這個外掛,必須得滿足一定條件。 比如安徽省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優化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施工合作中就提到,二級施工總承包企業想要承接上一級資質范圍內的工程,就要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建筑企業技術負責人符合上一等級企業資質標準要求; 2.建筑企業承攬工程項目負責人具有上一等級資質相應的工程業績; 3.建筑企業信用良好且工程建設項目實行工程質量保險。 這樣看來,能達到跨級承接工程的建筑企業,差不多已經具備了申請上一級資質證書的實力。不管怎樣優化資質管理規定,“資質標準”始終是評價企業實力的衡量桿。 (三)建筑資質還未找到“接班人” 按照主管部門的改革思路,很多人猜測以后業績將成為企業實力的主要衡量指標。 這種說法當然沒錯,今年以來種種政策也印證了這種猜測的正確性。但問題是,目前這種標準也只是活在猜測中,在新的配套機制出來前,現行的企業資質仍然是最具有說服力、最被認可的入場憑證。 難道建筑企業要等到新的政策塵埃落地后再申請資質嗎?到了那個時候,只怕新的評價標準會更加精準很嚴格,建企更不容易達標了。所以,既然想在此時此地扎根,就不必為沒影的未來憂愁。趁著現在企業資質申請門檻松動,該出手時就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