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進入施工合作現場探秘西安“三中心”的黑科技15
發表時間:2019-08-31 23:06 8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鋼結構專家等百名國內頂級專家來到我市奧體中心、絲路國際會議中心、絲路國際展覽中心進行現場觀摩,記者首次進入施工合作現場,獨家探秘三座超級工程內部結構和安裝工程背后的諸多行業第一。 “鐵裁縫”量身打造奇特花衣 8月30日至31日,由中國鋼結構協會、中建二局聯合主辦的中國鋼結構、金屬屋面頂級建造技術及發展專題研討會在我市舉行,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鋼結構專家等近300名頂級專家參會。作為鋼結構行業內最高層次會議,此次會議重要內容就是在我市等“三中心”進行現場觀摩。 觀摩團首先來到第十四屆全運會主場館奧體中心,從空中俯瞰奧體中心體育場,就像一朵巨大的“石榴花”,它由28個“花瓣”組成,擁有6萬個座位。勾勒出石榴花奇特造型的則是5.8萬平方米的金屬屋面,它使用的是1毫米厚的鋁鎂錳合金板材料,目前已全部安裝完畢。這28朵“花瓣”中,共有7種不同的造型,其中僅有4塊完全相同,屋面高差達10米,起伏不平。這種奇特造型導致體育場異形結構多達6020塊,要為每一塊異形結構“量體裁衣”,施工難度極大。而這當中,最難的是屋面的深化設計,堪比針眼里。 金屬屋面建設方中建二局安裝公司項目技術總監趙云輝介紹,項目利用“BIM+3D掃描”技術深化設計,每個梁、柱構件在他們手中變成了一條條絲線,BIM中的坐標點就好比是一個針孔,再以亞毫米的精度“穿針引線”,一針針縫合出“外衣”的形狀和外觀,從而將設計師的理念“一比一”精確還原。 此外項目部還建立“三級”測量控制網、測量放線執行“三檢制”、應用3D掃描定位技術、材料進場舉牌驗收、工序可視化驗收管理等手段,將復雜的施工工藝、緊張的施工工期有計劃地排開,實現了從數字“量體”到空間“裁衣”的全生命周期設計。 在40米高空拼一張18.7萬平方米的圖 走進絲路會展中心,標準展廳尤為壯觀。“這是中國中西部最大的單體展廳,室內面積達13.5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6艘‘遼寧號’航空母艦。會展中心金屬屋面18.7萬平方米,相當于23個標準足球場,被分割成15萬塊屋面板。”中建二局安裝公司項目技術總監趙云輝形象地打比方,他的工作是在“屋頂”上進行前無古人的“拼圖游戲”。 在40米高空拼一張18.7萬平方米的圖有多難:超過70萬塊構件,必須嚴格按照圖紙安裝到位,并且不同屋頂間的板材須橫豎成線,只要有一片出了問題,整個屋面就有可能漏水。“這樣的施工要求就好像在一個操場上安裝馬賽克貼片”,趙云輝說。 為了確保施工質量,項目加強施工合作組織,除了定期組織項目,同時使用無人機拍攝屋面板的施工進展,還會每天準點檢查展廳金屬屋面施工情況。每片屋面板由3個工人同步作業,將其安裝在6個固定支座上,誤差全部在2毫米以下。 萬噸鋼結構穿上“溜冰鞋” 一聲號令,數百噸重的鋼桁架就像穿上了“溜冰鞋”,緩緩向預定位置滑動。回憶起當時安裝鋼桁架的情景,中建二局安裝公司西安絲路國際會展中心項目負責人張軍輝感慨,當時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在會展中心鋼結構施工中,張軍輝帶領團隊在30多天的時間里完成了64榀超大跨度桁架滑移,總用鋼量12000噸,創造了新的“西安速度”。其中,多功能廳還以一次滑移540噸單榀桁架創下國內同類施工記錄之最。 據了解,會展中心主體為鋼結構,總用鋼量3.4萬噸,相當于3.5座埃菲爾鐵塔。工程由華潤集團建設、中建八局總包、中建二局負責鋼結構及金屬屋面施工。 “會展中心鋼結構施工用時5個多月全部實現封頂,代表了行業水準,是行業內設計、制作和安裝的成功典型案例。”中國鋼結構協會專家范玉峰向記者表示。 觀摩團專家表示,西安“三中心”按照“國家級、國際化”水準打造,無論從規模體量還是功能、設計和布局均堪稱一流。“從一片灘涂到‘巨龍’崛起,這項工程的背后,正是建設者用匠心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難,筑夢新絲路上的超級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