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泉城|1200萬改造一座老建筑,掛牌保護后的老建筑工程該如何活起來

3
發表時間:2019-08-30 11:23

其實除了老洋行,濟南也不乏下大力氣對老建筑進行活化利用的案例,可為現存不少亟待修復和利用的老建筑提供思路。29日,濟南還開始對首批歷史建筑進行掛牌保護。讓老建筑活起來,需要政府、社會等多方面的合力。

博物館+餐飲,實地體驗老建筑工程

在濟南的老建筑活化名單中,小廣寒一直是個經典案例。這座500多平米的單體建筑承載著濟南第一家專業電影院、國內現存最早的電影院的輝煌歷史,但自上世紀90年代因年久失修被遺忘在城市的角落。2009年,民間力量找到了它,用了兩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共花費高達1200萬元對其進行加固和修復。

在改造之前,這座與1904年濟南開埠同年建設的老建筑已破舊不堪成為危房,2011年竣工后,這里成為小廣寒電影博物館和電影主題餐廳。

“作為建筑重要的功能就是使用,對于民間力量使用老建筑來說,純粹的文化場所生存很難,餐飲是開放的商業業態和經營模式,能形成實地的體驗,消費業態做在老房子里比較合適,這種運轉也能與老建筑的維護相輔相成。”小廣寒電影博物館館長李建軍告訴記者。

小廣寒也并非李建軍“活化”的第一個老建筑,經八路66號的一座民國院落曾被他用作一家私房菜館經營,2008年片區改造后,這座建筑旁一座風格相似但是更便于遷移的建筑被平移到了山東建筑大學,成為教學案例。后來,餐飲專業出身的他也一直鐘情老建筑,在輕騎廠房、建筑工程柴油機廠及五龍潭旁的老建筑里都開設了餐廳。

同時作為濟南市老建筑文化旅游促進會會長,李建軍和促進會的成員們也在一直探討對老建筑的保護和應用。“今年10月底我們還籌備舉辦首屆中國(國際)旅游老建筑峰會,屆時準備評選出一些老建筑利用的經典案例。”李建軍說。

老建筑用途多元,“活博物館”最受稱道

目前濟南被活化利用的老建筑有幾種類型,一是改為博物館對外開放,如政府部門管理下的蔡公時紀念館、老舍紀念館和曲山藝海博物館,還有位于火車站的華夏書信博物館,位于老商埠的張采丞故居、宏濟堂博物館等,二是被改為餐廳、酒店、咖啡廳、書店等多種經營業態,例如提到的小廣寒、老洋行,還有商埠區的阜成信東記、阡陌書店,三是被改為文化產業園區,如茶文化創意產業園、D17文化創意產業園、正在進行修繕的成豐面粉廠等。

“在老建筑的利用上,宏濟堂是個很好的例子,它的博物館上面還開著藥鋪,還用著傳統的操作方式,原來的櫥柜、用的工具都有歷史印記,這就是活的可以體驗的博物館。”濟南市考古所所長李銘說,通過考古挖掘和歷史研究能夠證明,濟南在全國的歷史長河當中擁有輝煌的歷史文化和鮮明的地域特色,也希望濟南的歷史建筑的使用都能與建筑本身有所聯系。”

去年,濟南市公布第一次歷史建筑普查名單,366處歷史建筑被劃歸在列。包括文物保護建筑、歷史建筑在內,濟南現存的老建筑資源也較為豐富,但相對這一數量而言,受到合理利用及能夠對外開放的老建筑并不多。

“政府應該倡導老建筑的開放,給予一定政策支持,例如鼓勵使用老建筑的企業展示出建筑全貌,讓人能夠去參觀整體的建筑。”李銘說,另外要把優秀的文化宣傳出去,濟南還缺乏一個整體的宣傳口號,“例如商埠區可以劃定一個近現代建筑博物館,讓這些建筑都成為展品,這里面有銀行、醫院、學校、老字號、里弄等包羅萬象。”

首批歷史建筑可“合理利用”,更多細則待出臺

8月29日,濟南將對首批24處歷史建筑進行掛牌保護,9月底前完成掛牌工作。“掛牌保護是對建筑身份進行確定,下一步就要按照法規保護,需要修復的修復好,再進一步對外展示。”李銘說。

為這些歷史建筑量身定制的保護圖則也已經公布。這些圖則中,一方面對建筑核心價值要素部位提出保護要求,劃定建設行為禁區,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合理利用的建議,在符合結構、消防等專業管理要求和不損壞歷史建筑核心價值要素的前提下,可進行多種功能利用。

這些核心價值要素主要包括建筑的主要立面、平面布局、主體結構及特色部位、裝飾、構造等。目前,濟南市正在制定《濟南歷史建筑保護管理辦法》,這也列入了今年的濟南市政府規章制定計劃的調研部分。

老建筑如何活化利用,尚需更為詳細的實施方案,在這方面,杭州制定并出臺了《杭州市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工作方案》,確定并公布了28處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將分為三大模塊進行活化利用,打造一批歷史文化名城的新景觀,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城鎮風貌,培育一批鄉村歷史建筑利用示范案例,籌建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成果展示廳。

友情鏈接

 聯系地址: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蜀西路46號9棟9樓901號     監督投訴電話:1388188220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