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西壩除了可以看醫生 還可以看這些老建筑項目43
發表時間:2019-08-18 11:17 華西壩之于成都,猶如清華、北大之于北京,其建筑項目獨成一脈,融中國古典園林和西方宮廷花園于一體,成為成都唯一保存完好的建筑博物群。本期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華西壩的歷史。 華西壩的來歷 華西壩在成都南門外二里、錦江之濱、南臺寺之西的一片風景清幽之地,古名“中園”,曾是三國時期劉備游幸之地。 五代時,這里成為前蜀皇帝王建的蜀宮別苑,園內有百年老梅狀如蒼龍,故又稱“梅龍”“梅苑”。南宋大詩人陸游居蜀中時常游于此:“成都城南,有蜀王舊苑,多梅花,百余年古木。”可惜的是,梅苑在元明兩代的戰亂中毀于兵燹。張獻忠入成都后,常在此屯兵,取而代之的是新稱號——御營壩。 1909年,深入中國西部腹地的美、英、加三國五個基督教會在御營壩旁建起了一所華西協和中學,被譽為“西學文化的先驅”。由于是五個基督教會所辦,當時成都人非常好奇,故取名為“五洋學堂”,至此,御營壩成了洋學堂的所在地,“華西壩”這個新地名開始進入人們視野。 1910年3月11日,華西協和大學正式開學,開啟了華西壩最輝煌、最風流、也是最西洋化的時代。華西協和大學仿照牛津、劍橋大學的體制,每個教會建立和資助自己的學院,管理自己的資金和設備;學校則提出教學大綱,制定錄取、考試標準,使集中化與個性化相結合。 建校之初,五個教會向地方政府購買了150畝地,到1930年,校區已超過了1000畝。南起一環路,北抵錦江河,東起紅星路,西止漿洗街,這方圓近五平方公里的地盤,都是華西協和大學的校區,統稱為“華西壩”。 民國時期的華西壩名冠全國。當時人們用“海上”代指上海,“湖上”代指杭州,“壩上”代指成都,說的就是華西壩。盡管華西協和大學自1910年創立至今百年來,校名幾度變更,先后是“華西大學”“四川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四川大學華西校區”等,但人們仍然喜歡直呼“華西”或者“華西壩”,百年未變。 那些開創者 華西協和大學的第一任校長畢啟(Joseph Beech)來自美國。1910年,畢啟和5個同事共同創辦了華西協和大學。在任期間,學校先后修建了20余棟大樓,50余幢教員宿舍,8處運動廣場。他在1913年到1942年的30年內,曾經15次往返于北美與亞洲之間,募集到400萬美元及大量辦學物資。畢啟還廣泛結交當時中國政府的高級政要和商人,募集了大量資金,支持這所大學的發展。1930年,畢啟退居幕后,校長由中國人張凌高擔任。1946年,畢啟身佩民國政府頒發的榮譽獎章返回美國,結束了在這個東方古國身兼教育家與宗教家的全部活動。 另一位開創者是來自加拿大的啟爾德(O.L.Kilborn),他也是成都西醫的開創者。他于1892年2月來到成都,在四圣祠街租用了幾間簡陋的民房,創辦了福音堂和一個小診所。起初,診所只限于給傳教士、信徒及少數市民診病開藥,后來聲名遠播,四川一些政要給診所補助了1500兩黃金,啟爾德用這筆資金修建了一幢四層樓的醫學大樓,設病床120張,于1913年1月30日正式對外開業行醫。 啟爾德所創立的仁濟醫院,便是如今的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華西協和大學六位元老之一的美國人戴謙和(Daniel Sheets Dye),曾五次出任理學院院長,也是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創始人。華大第二任校長張凌高、第三任校長方叔軒皆是他的學生。 戴謙和初來華西壩時,正是大學的草創建筑階段。因為建房、種樹,他著手研究成都平原的地質、土壤、氣候及樹木等,12年后,他所著的《成都地下水研究》《成都平原太陽輻射的研究》等論文得到國際學術界認可,被英國皇家地質學會吸收為會員。來自加拿大的艾西理渥華德林則((Ashley.W.Lindsay),雖然不是華西協和大學的開創者,但他對華大的貢獻卻是巨大的。他被譽為“中國口腔醫學之父”。1907年,林則作為西方第一名前往中國的牙科醫學傳教士來到成都,建立了獨立的牙科醫院。 幾年后,華大以牙科醫院為基礎,創辦了華大牙醫學院,中國有了第一個培養現代口腔醫學人才的高等教育學府。林則的學生畢業后到了中國各大城市,開始建立口腔醫學及口腔醫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