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工程雖然在改變,但背后意識形態的東西,其實一直沒有變

26
發表時間:2019-08-13 16:43

這是宋壯壯@萬科時代中心×一刻talks的演講局「時間進行曲」上的分享。從建筑師轉行到設計師,宋壯壯始終在堅持的,是解釋北京這座復雜又富有魅力的城市。他認為,城市是座博物館,要在時代背景下審視城市建筑工程的美與丑。

文章共3702字,閱讀需要15分鐘

宋壯壯:大家好,我是一刻talks的講者宋壯壯。我是一名設計師,來自名叫帝都繪的機構,我們專門做關于北京城市的研究和圖解。今天我會從建筑角度來講講和時間有關系的事。

提到時間,回顧自己年輕時,會直接想到上大學的時候,當時我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讀書,這就是我們的那個系館,它是一座貼滿了白瓷磚的建筑,特別普通。作為一個學建筑的學生,我們以設計美觀、堅固的大樓為己任,所以當時非常困惑:為什么我們自己的建筑系館長成這個樣子?

后來,我到哈佛大學讀書的時候,發現美國也一樣,這是哈佛的建筑系館。當時,跟一些外系同學交流,他們描述我們這個系館就是一個“巨大的、粗魯的、灰不溜秋的”建筑。大家如果看過哈佛的照片,你們可能看見的都是很古樸的那種新英格蘭最早期,殖民地時期的紅磚建筑,非常優美。但突然出現了一座這樣的建筑,感覺非常奇怪。

但是,有一個術語叫“粗野主義”,“粗野主義”就是流行于歐美的,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種建筑風格。它的基本樣子就是這樣,左上角我們哈佛的系館、其它的幾個建筑都是粗野主義的代表。粗野主義的特點就是粗野,沒有什么裝飾,大部分情況下就是純粹的素混凝土外立面,沒有什么細節。所以在我看來,我們系館就挺好看的。一方面,我可能被訓練出了一種審美,讓我覺得這樣的建筑是好看的。另一方面,我也了解這背后的來龍去脈,我知道“粗野主義”之前是什么,之后是什么,誰是“粗野主義”的大師,他為什么要做成這個樣子,他致敬了誰,他懟了誰等等。在這些信息背后,那些單純的beauty 還是ugly的概念并沒有那么重要。我看到“粗野主義”建筑的時候,并不是那么著急地去評論這個建筑是美還是丑。在這件事之后,我又回顧了清華大學那座白瓷磚建筑。我感覺,大概看通了一點,我也沒有再那么執著于它是美還是丑,我會把它放在80年代的背景下來看。

基于這個話題,我們近期也做了關于北京建筑風格的研究。在調研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們總結出了PPT上的這些風格,是在北京過去70年左右吧,從1949年開始到現在的一些比較經典的建筑風格。

我今天不會所有的風格都講,我只講其中一個特別具有北京特色的建筑風格,叫大屋頂。在說大屋頂之前,我先給大家說一下我們的研究方法。我們大概選取了北京300座左右的大樓,去研究它的材質、色彩、形式等等不同的設計語匯,然后來總結它們的建筑風格。比如舉個例子,階梯狀的構圖。它其實是很奇怪的一種風格,它為什么會設成這樣,它確實沒有任何邏輯,它不像其他的風格,比如材質的原因,或者功能上的原因,這個似乎只是一個構圖,但是我們卻會在北京發現大量的這個樣子的建筑。其實這種風格比我們想象的要普遍。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北京第一座使用階梯狀立面的建筑是王府飯店,非常有名,這座建筑是八十年代很重要的一個飯店。

回到剛才所說,北京的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風格,就是大屋頂,這已經是使用非常普遍的一個詞了。大家能不能想到一些大屋頂建筑?中國美術館,這是一個,北京西站,對,沒錯。

所以我們就來簡單地說一下,北京大屋頂風格的建筑。首先什么是大屋頂?很明顯吧?這幾個就是大屋頂的原型。它們有宮殿建筑——故宮;有世俗建筑——鐘鼓樓;有壇廟建筑——天壇。總之,它們都是中國傳統的大屋頂建筑,它們有攢尖頂,有廡殿頂,有歇山頂,還有其他不同組合的屋頂形式。我們現在講的只是古代的大屋頂原型。

我們來看一看現代的大屋頂建筑,我稱之為北京大屋頂的1.0版本。我們可以看看這些屋頂源自什么年代,它們基本都建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我們可以看看這四座建筑,它們都是耳熟能詳的建筑,比如協和醫院、北京大學、輔仁大學以及北平圖書館,現在是國家圖書館的某一個分館。這些建筑都在,大家可以去看,就長這樣,也沒什么變化。這四座建筑特別有代表性,而特別有意思的一點,大家肯定沒有想到,設計這四座建筑的都是外國人。有美國人,有比利時人,有什么其他地方的人。但為什么,在那個年代突然出現了很多大屋頂式的建筑?這還有比較復雜的歷史背景,這里邊有三座建筑其實都是教會建筑,比如協和醫院、輔仁大學、還有北京大學的前身燕京大學,是幾所教會學校的合并。當時,天主教是有這種哲學的,當天主教被推廣到一個地方的時候,希望盡量本土化,所以它的建筑在很多時候也會大量地使用當地的元素,比如西什庫教堂,你會發現它兩邊有碑亭,特別奇怪,是中國傳統式的建筑。當然,三十年代之后,北京就進入戰亂時期了,就沒有再怎么延續這種大屋頂的形式了。

如此,就到了大屋頂的2.0時期,也就是建國之后,1949年后,主要集中在五十年代。我們看到的這幾個建筑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比如上面這個議會大廈,再比如友誼賓館、農展館、民族文化宮,這些都是那個年代北京非常重要的的公共建筑。當時為什么會采用大屋頂的形式?因為剛剛建立一個國家的時候,有一種蓬勃的民族主義的渴望,我們希望能夠用自己傳統的形式來定義這個新的國家,特別是一些建筑師,比如梁思成先生等建筑學者,他們特別希望主推這種大屋頂的形式,用這種方式來體現新中國的建筑,特別是新中國首都的建筑。

那么在這之后,我們就直接到了八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我們就進入了北京大屋頂的3.0時期。我們來看看它們有什么區別?這是大屋頂2.0,這是大屋頂1.0,我們再看一眼大屋頂0.0,就是大屋頂原版,有一個區別,大家能夠看出來,比如故宮這個建筑,是非常水平的,它是一個很寬的建筑,不是高的建筑。這個時期,它也基本上屬于大屋頂1.0時期,基本延續了比較水平、寬廣的風格。但到了大屋頂2.0時期,因為建筑普遍被加高了,這些屋頂顯得就不那么協調了,它好像是在一個西式的、現代主義的建筑上疊加了大屋頂,非常粗野的做法。而到了大屋頂3.0時期就更加粗野,我們幾乎單純地把大屋頂放在一個現代建筑上,因為當時在北京提出一個口號,叫奪回古都風貌。所以當時會在大量的公共建筑上,莫名其妙地添加一些傳統的大屋頂。最經典的就是剛才那位先生提到的北京西站。

友情鏈接

 聯系地址: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蜀西路46號9棟9樓901號     監督投訴電話:1388188220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