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千年的建筑合作項目,沒用任何粘合劑,抗住了8級地震,還出土了國寶5
發表時間:2019-07-31 14:50 來到河西走廊的第一站、絲綢之路的第四站——甘肅的武威,就不能不提享譽世界的“馬踏飛燕”,它不僅成為了如今中國旅游的標志,號稱“天下第一馬”,更是驚艷世界的建筑合作項目稀世珍寶。不過有意思的是,這個令世界都側目的寶貝竟是在一次偶然中發現的。 1969年9月,當甘肅武威的農民在雷臺挖防空洞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座東漢晚期的大型磚室墓。這個墓葬雖早已被盜過多次,但仍遺存了大量文物,出土了古錢幣3萬多枚,金、銀、玉、銅、陶、骨等珍貴文物231件,其中就包括“馬踏飛燕”,至今雷臺漢墓都被中國文物界稱為“地下博物館”。 咋一聽雷臺,很多人都會以為這里曾經是個擂臺,事實并非如此。據史料記載,雷臺為前涼(公元301年-375年年)國王張茂所筑靈鈞臺,明朝中期,臺上又建了雷祖觀供人們求雨祈福,所以雷臺,是“雷”和“臺”的組合。后因在雷臺下又發掘了漢墓,所以現在這里被叫做“雷臺漢墓”,是三種不同時期,不同建筑合作的合體。 進了雷臺漢墓博物館,最先引入眼簾的便是放大六倍的“馬踏飛燕”帶領著99件青銅鑄造的儀仗俑隊,銅奔馬身后的這39匹馬、45個俑、14架車和1頭牛組成的東漢裝備精良的銅車馬騎兵方陣全部都是和“馬踏飛燕”一起在漢墓中出土的。不過原件已經不在這里,而在甘肅省博物館中。 在這組隊伍中,有一部分馬和俑身上刻有銘文,說明了墓主人是一位姓張的將軍,但具體是誰,至今仍沒有定論。 原件銅奔馬高34.5厘米,首位長45厘米,重7.15公斤。1973年4月至1975年8月,馬踏飛燕和一些文物先后在美、英、法、日本、瑞典、墨西哥、奧地利、意大利等14個國家和地區展出,引起了“四海盛贊銅奔馬,五洲爭說金縷衣”的盛況。1983年成銅奔馬從千千萬萬件文物中脫穎而出,為中國旅游的標志,1996年被鑒定為國家級國寶,2002年又被公布為禁止出國的9件國寶之一。前美國總統布什訪華時,銅奔馬的鍍金仿品作為國禮送給了布什總統。 在出土的這么多馬匹中,唯有這匹銅奔馬最引人注目,當然和它的設計構思、造型、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分不開。東漢無名雕塑家運用藝術、力學塑造了一匹集西域和蒙古馬種的優點于一身的良駒,三蹄奔騰,一蹄踩在飛燕上支撐起身軀騰空飛馳,噴鼻揚尾,仰首嘶鳴,動態十足。雕塑家用奔馬超越飛鳥的一剎那,活靈活現地體現出它極快的速度,又巧妙地解決了平衡問題,真可謂心靈手巧。 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見到它時,驚呼“天馬行空,獨來獨往”、“怒馬如龍”,并當即為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 這就是前涼國王張茂所筑靈鈞臺,馬踏飛燕所在的一號漢墓就是在這里被發現的。 一進漢墓就可以看到一口漢代古井,看起來好像平淡無奇,但如果把錢扔進井里,錢幣會神奇地放大,簡直就是“見錢眼開”。不過用科學的解釋是因為井的中部寬于井口和底部,整體呈腰鼓狀,所以會產生哈哈鏡般的視覺效果。據專家介紹,墓室主人在墓道中鑿井,寓意著富有和尊貴。 墓分前、中、后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分別為墓室主人的會客廳、廚房、臥室等。整個墓穴都是用典型的漢代古薄磚砌成,驚贊的是,磚與磚之間沒有任何粘合材料,古人運用完美的建造技術,使它經歷了1000多年的歲月,并抗過了武威在1927年發生的8級大地震。 墓中仍然可以看到曾經盜墓者盜墓所留下的痕跡,盜墓者在非承重的地方打開一個洞,盜墓后又用同樣的磚填入,只是磚的年代不同,新填進的磚年較原磚更新,但制作工藝都完全一樣,所以專家認為應該是建墓者的后人所為。所幸盜墓者沒有把所有東西都盜完,才使得我們今天有幸能了解到“馬踏飛燕”。 發現了漢墓的雷臺上如今還保存著雷祖殿、三星殿等建筑。前面提過,雷臺因其上供奉雷神而得名,雷神是主要掌管人間天氣狀況的一位神仙。由于武威干旱少雨,雷臺就成了武威人求雨的地方,至今每逢農歷初一、十五,依然有很多善男信女來此拜祭,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主殿中供奉著雷祖,不僅掌管刮風下雨等事宜,還是揚善除惡的正義之神。據說他是《封神榜》中的聞仲聞太師,額頭上有天眼,可明辨是非。下面還有雷祖的四名弟子辛環、鄧忠、張節和陶榮。 雷祖后面供有他的父母,這也體現了武威人民重孝的禮節,雷神作了神仙,他的父母也隨之飛升成仙。 雷臺漢文化陳列館中展示著眾多武威出土的漢代文物,是了解歷史、對話過去的好場所。 這幾個銅耳杯都是與“馬踏飛燕”一起在雷臺下的漢墓中出土的,看起來有點像如今的肥皂盒,其實是過去的酒杯。 |